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尤物酒店,aaaa大片少妇高潮免费看,99国内精品视频,国产天堂在线观看,91黄色片免费看,日韩电影三区,爆操长腿美女

第6章

>>> 戳我直接看全本<<<<

佛教中的“貪嗔癡”是三毒之一,“貪”指的是對物質或非物質事物的強烈渴望或執(zhí)著。在佛教教義中,貪被認為是導致苦的根本原因之一。以下是佛教中關于“貪”的描述和警戒:

貪的本質:“貪”是指對感官享受、財富、地位、權力等外在事物的渴求,也包括對精神滿足的渴望。貪欲使人陷入不斷的追逐之中,這種無休止的追求常常導致不滿和痛苦。佛教認為,一切苦的根源在于貪、嗔、癡三毒。貪欲讓人追求無止境的欲望,而這些欲望永遠無法完全滿足,因此會帶來持續(xù)的痛苦。貪欲使人執(zhí)著于世間的事物,阻礙了個人的精神成長和解脫之道。

在《金剛經(jīng)》中提到,“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边@句話強調了不應貪著于色相和聲音,而是要超越這些表面的現(xiàn)象,去尋找真正的解脫之道?!斗ň浣?jīng)》中有許多關于貪欲的警句,例如:“貪欲如火,燒毀一切善根?!边@句話形象地表達了貪欲的破壞性力量。

佛教提倡“中道”,即避免極端的苦行和放縱。這意味著在物質享受和自我克制之間找到平衡點。通過布施來減少貪欲,培養(yǎng)慷慨之心。佛教認為,通過給予他人,可以減少對物質的執(zhí)著。禪修是減少貪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過冥想練習,人們可以學會觀察自己的思想和感覺而不被它們所束縛,從而減少對事物的貪欲。

佛教通過這些教導和實踐建議,幫助信徒認識到貪欲的本質及其帶來的危害,并提供了一條通往心靈平靜和解脫的道路。通過減少貪欲,人們可以減少痛苦,提升生活的質量,并最終走向解脫。

貪婪作為人性的本質之一,其根源可追溯至人類進化的生存策略,即個體在資源稀缺環(huán)境下對資源的本能追求以提高生存與繁衍機會。這種傾向在生物學上促進了基因的傳承,但同時在現(xiàn)代社會中,受認知偏差影響,人們可能過度積累資源。此外,社會比較機制驅動著對更高地位和認可的渴望,加劇了貪婪的表現(xiàn)。不同的文化背景與價值觀體系進一步塑造了貪婪的接受度與表現(xiàn)形式,經(jīng)濟制度與社會結構則為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貪婪在追求經(jīng)濟增長與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被強化為成功的標志。因此,貪婪既是生物進化的內在產(chǎn)物,也是社會文化及經(jīng)濟制度共同作用下的外在表現(xiàn)。

咎莫大于欲得;禍莫大于不知足

長平之戰(zhàn)

秦國武安君白起率領大軍攻克韓國的野王,切斷了上黨與外界的通道。上黨郡守馮亭知道上黨很難守住,而上黨一旦失陷,秦軍就可能長驅直入,直接威脅到都城新鄭。因此,他決定把上黨獻給趙國。他想,只要趙國接受上黨,秦國必然惱羞成怒,分兵攻打趙國。這樣,就可以迫使韓、趙兩國聯(lián)合抗秦了。

趙孝成王趙丹見不費一兵一卒就得到了十七座城池,真是喜從天降。他立即派平原君趙勝前去接收上黨。

趙國坐收漁翁之利,果然使秦昭襄王嬴稷大發(fā)雷霆。東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贏稷派左庶長王屹率領大軍攻克上黨,繼而將進攻的矛頭轉向趙國。趙孝成王趙丹派大將廉頗率軍駐守長平。廉頗幾次迎戰(zhàn)都不能取勝,還損失了一員副將和四名都尉。

趙丹和上卿虞卿以及大臣樓昌商議對策。樓昌說:"我們屢戰(zhàn)屢敗,不如和秦國媾和。"虞卿不同意,說:"大王,和與不和,決定權在秦國手中。秦國已下定決心滅趙,我們求和也無濟于事。不如派使者向楚國和魏國贈送珍寶,使秦王以為諸侯又要合縱抗秦,而不得不有所顧慮,那時媾和才有希望。"

趙丹不聽虞卿的勸告,立即派使臣鄭朱赴秦國求和。秦國雖然接待了鄭朱,但根本不想媾和。當時,諸侯的使者正云集咸陽,祝賀秦國攻克上黨。秦國故意在使臣中,大肆宣揚鄭朱求和的消息,使諸侯打消了援救趙國的念頭。

趙國處于孤立無援的困境。不過,駐守長平的廉頗畢竟久經(jīng)沙場,能征善戰(zhàn),他看出秦軍雖然兵力強大,士氣旺盛,但由于遠道而來,糧草運輸非常困難,便下令修筑堅固的防御工事,嚴密防守,拒不出戰(zhàn)。

雙方僵持了幾個月,秦軍果然堅持不住了,戰(zhàn)局對他們越來越不利。然而,趙丹見廉頗不肯出戰(zhàn),以為他是因膽怯而害怕迎敵,氣得多次斥責他,催促他進攻秦軍。秦國丞相范雎秦國抓住他們君臣之間的矛盾,派人攜帶重金潛入趙國,買通趙丹的左右,讓他們在趙丹面前散布流言,說"廉頗支持不住,很快就要投降了""秦國害怕的人只是馬服君的兒子趙括,要是趙國用他做大將,秦軍必敗無疑"。

趙丹聽信了這些流言,決心起用趙括替換廉頗。藺相如急忙勸陽趙丹說"大王僅憑趙括的名氣就重用他,未免有些膠柱鼓瑟。趙括只會死讀他父親的兵書,紙上談兵,卻不懂隨機應變。"

趙丹不聽。

作為一代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的確讀了不少兵書,若論起兵法,連趙奢也難不倒他。但趙奢并不認為兒子有才干,他曾和妻子說:"趙國一旦用趙括做大將,滅亡趙軍的必定是他。"

等到趙括打點行裝準備出發(fā)時,他母親急忙上書趙丹,指出趙括不能重用。趙丹覺得很奇怪,便問:"趙夫人為什么反對趙括做大將?"

趙母說:"趙括的父親做大將時,親自捧著飯碗招待客人,他的朋友數(shù)以百計。大王給他的賞賜,他全部分發(fā)給將士們。而且,從接受命令那天起,他就一心撲在軍務上,根本不顧念家事。趙括可不是這樣。他剛當大將,就端坐高堂,大小軍官沒人敢抬頭看他。大王給他的賞賜,他全部拿回家藏起來。他不像他父親,請大王不要用他。"

趙丹說:"不必操心,我已經(jīng)決定了。"

趙母見事情無法挽回,便說:"萬一趙括出了什么差錯,妾請求不要株連全家。"

趙丹點頭答應了。

趙括替換廉頗的消息傳到秦國,贏稷和范雎都喜上眉梢。贏稷立即任命能征善戰(zhàn)的白起為上將軍,改任王屹為副將,并傳令全軍:"誰敢泄露白起為上將軍的消息,格殺勿論!"

趙括來到長平,把廉頗制定的命令全部推翻,并撤換了大批軍官,然后他就下令向秦軍發(fā)動進攻。兩軍剛一交戰(zhàn),白起便伴敗退走。趙括在后面緊追不舍,一直逼近秦軍的營壘。秦軍把趙軍攔在營壘外,堅守不出。與此同時,秦軍一支兩萬多人的奇兵已經(jīng)迂回到趙軍背后,切斷了趙軍的后路。另一支五千人的奇兵也插入趙軍返回營壘的通道。這樣一來,趙軍被分割成兩部分,糧道也切斷了。白起見趙括中計,馬上派一支精銳的輕騎襲擊趙軍。趙軍疲憊不堪,士氣低落,哪里還能迎戰(zhàn)?只得加固防御工事,等待救兵。

贏稷聽說趙軍的糧道已被切斷,親自到河內征發(fā)十五歲以上的男丁,全部調往長平,阻擋趙國的救兵和糧草。趙軍糧草匱乏,向齊國求救,齊國卻不肯接濟。

這一年的九月,秦軍的包圍圈開始縮小。趙軍已經(jīng)斷糧四十六天,軍營里,凡是能吃的東西全吃光了。餓瘋了的士兵開始自相殘殺,出現(xiàn)人吃人的悲慘局面。趙括見等待援軍無望,只好組織軍隊突圍。他把士兵分為四路,下令輪番進攻秦軍營壘??哨w軍將士餓得連彎弓搭箭的力氣都沒有了,哪里還是秦軍的對手!他們接連沖鋒五次,均告失敗。趙括孤注一擲,親自率領精兵與秦軍展開肉搏戰(zhàn)。秦軍連忙開弓放箭,利箭如雨點般飛向趙軍,趙括還沒來得及沖到秦軍陣前,就死在亂箭之中。

趙軍頓時全線崩潰。四十多萬饑餓難耐的官兵全部做了秦軍的俘虜。為了報復趙國在上黨戰(zhàn)役中坐收漁利的行徑,白起只放回二百四十個年齡小的士兵,讓他們傳揚秦國的威名,剩下的俘虜全部活埋。

長平一戰(zhàn),秦軍共殺死四十五萬趙軍將士。趙國舉國震驚,其他諸侯國也無不為之膽寒。

從貪婪這一人性本質角度來看,長平之戰(zhàn)的演變和結果深刻揭示了貪婪如何影響國家決策和戰(zhàn)爭走向。

首先,韓國上黨郡守馮亭對人性貪婪的利用是戰(zhàn)爭爆發(fā)的導火索。他明知上黨難以守住,卻選擇將其獻給趙國,希望通過此舉利用趙國對領土的貪婪迫使韓、趙聯(lián)合抗秦。深諳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趙國必然難以克制對上黨的貪婪哪怕從秦國虎口奪食火中取粟。然而,這一舉動非但沒有達到預期的聯(lián)合效果,反而激怒了秦國,引發(fā)了更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從這一角度看,馮亭的目的達到了,通過犧牲上黨來換取趙國的援助,但卻忽視了這一行為帶來的嚴重后果。

其次,趙國趙孝成王趙丹的貪婪是導致長平之戰(zhàn)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見不費一兵一卒就得到了十七座城池,便欣然接受,沒有充分評估這一行為可能引發(fā)的連鎖反應。趙孝成王在面對上黨地區(qū)的誘惑時,未能全面評估其背后的戰(zhàn)略風險和長遠利益。他只看到上黨地區(qū)是一塊“無端飛來”的利益,卻忽視了秦國對此地的覬覦和可能引發(fā)的戰(zhàn)爭。這種短視的決策使趙國在未經(jīng)充分準備的情況下便卷入了與秦國的戰(zhàn)爭,最終導致了慘敗。在戰(zhàn)爭過程中,他更是被秦國的流言所惑,急于求勝,最終決定用紙上談兵的趙括替換經(jīng)驗豐富的廉頗。這一決策完全出于趙丹對勝利的貪婪渴望,卻忽視了戰(zhàn)爭的復雜性和趙括的實際能力。

此外,秦國方面雖然也表現(xiàn)出貪婪的一面,如通過間諜活動離間趙國君臣、故意宣揚趙國求和的消息以打消諸侯援趙的念頭等,但秦國的貪婪更多地體現(xiàn)在其戰(zhàn)略眼光和執(zhí)行力上。秦國通過一系列精心策劃的戰(zhàn)術和戰(zhàn)略手段,逐步削弱了趙國的實力,最終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

從長平之戰(zhàn)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貪婪如何引發(fā)了一系列連鎖反應,最終導致了巨大的災難。這場戰(zhàn)爭不僅是軍事上的較量,也是人性貪婪與理智之間的斗爭。它提醒我們在面對誘惑時要保持清醒,避免因一時的貪婪而鑄成大錯。

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淪喪皆因貪

吳起殺妻求將

衛(wèi)國人吳起曾經(jīng)在魯國做官。當時,齊國來攻打魯國,魯國想任用吳起為大將,抵抗齊軍。但因為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魯國人又對他不放心。吳起立功心切,便把妻子殺掉,取得了魯國人的信任。他當上魯軍統(tǒng)帥以后,充分施展軍事才華,把齊軍打得大敗。

有人妒忌吳起的功勞,便在魯元公姬嘉面前詆毀他說:"當初吳起剛到魯國時,曾經(jīng)侍奉曾參,但他在母親死后,竟然沒有回家奔喪,曾參因此和他斷絕了關系。后來,他竟然又殺死妻子,以謀求大將的官職,可見他是個殘忍而沒有德行的人。"

姬嘉聽了,皺了皺眉,沒有開口。

那人接著說:"魯國本來是個小國,背負戰(zhàn)勝強敵的名聲未必是好事,恐怕四方的諸侯都要來找魯國的麻煩了。"

姬嘉聽了這番話,再也不想重用吳起。吳起得知消息,害怕大禍臨頭,又聽說魏文侯魏斯是賢明的君主,便去投奔魏國。魏斯對是否任用吳起猶豫不決,就去征求大夫李克的意見。李克說:"吳起這個人既貪婪又好色。不過,要論領兵打仗,連司馬穰直也比不過他。"

于是,魏斯就任命吳起為大將,派他領兵攻打秦國,一舉攻占了秦國的五座城池。

吳起殺妻求將的故事揭示了人性中貪婪的一面,同時也反映了貪婪如何導致個人道德的墮落和悲劇性的后果。

吳起渴望在魯國獲得重要的軍事職位。為了消除魯國對他妻子身份的疑慮,吳起做出了極端的選擇——殺害了自己的妻子。雖然暫時獲得了魯國的信任,并在戰(zhàn)場上取得了勝利,但他的這一行為暴露了他的貪婪和沒有道德原則。這種行為表明他愿意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不僅傷害了他的妻子,也損害了他的聲譽,并最終導致了他在魯國失去信任。

吳起的行為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為名將戰(zhàn)功赫赫,但殺妻求將,因貪戀功名不惜淪喪道德扭曲人性的故事成為了歷史上一個警示性的負面案例。這一故事提醒人們貪婪可以導致道德淪喪,并最終損害個人的名譽和命運。

利令智昏的愚蠢行徑和歷史循環(huán)

秦惠文王贏駟想要攻打齊國,又顧慮齊國和楚國是盟邦。于是,他派國相張儀出使楚國。張儀對楚懷王熊槐說:"大王如果能聽臣的勸告,關閉邊關,和齊國廢除盟約,臣可以把商於六百里的土地獻給楚國,使秦女做大王箕帚之妾,永遠結為兄弟之邦,難道不好嗎?"

聽了他這番話,熊槐喜上眉梢,連忙說:"好,好啊。這真是天大的喜事!"群臣也紛紛向熊槐表示祝賀,唯獨大夫陳軫心情沉重地向熊槐表示哀悼。熊槐臉色一沉,惱怒地問:"寡人不用興師,就得到了六百里土地,陳子哀悼什么?"陳軫說:"事實并非如此。依臣看,商於的土地不可能得手,齊國和秦國卻能聯(lián)合起來。齊國和秦國聯(lián)合起來,楚國的禍患就會降臨了。"

熊槐瞟了他一眼,冷冷地說:"有什么道理嗎?"

陳軫又說:"秦國看重楚國,是因為我們有齊國這個盟邦。如果關閉邊關,和齊國毀約,楚國就孤立了。秦國怎么會貪戀孤立的國家而饋送商於的六百里土地呢?張儀返回秦國,必定背棄大王。這樣一來,大王就會北絕齊交,西生秦患,兩國的軍隊必定會共同殺向楚國。為大王考慮,不如假裝與齊國斷交,暗中仍然保持友好關系,同時派人跟隨張儀到秦國,如果秦國真的把商於的土地交給我們,再和齊國斷交不遲。"

"請陳子閉上嘴吧!不要再啰唆啦!"熊槐不耐煩地斥責道。他當即把楚國的相印授予張儀,并重重賞賜了他,隨后下令關閉邊關,與齊國毀約,同時派一名將軍隨張儀前往秦國。

張儀回到秦國后,佯裝墜車摔傷,接連三個月沒有上朝。熊槐聽說后,不由得猜測道:"也許張儀覺得寡人和齊國的斷交不徹底?"

于是,他派勇士宋遺借用宋國的符節(jié),到齊國辱罵齊滑王田地。田地大怒,立即改變志向,侍奉秦國。

這時,張儀才出來接見楚國使者。楚國使者向他索取商於的六百里土地,他故作驚訝地說:"你們大王聽錯了吧?秦國的土地哪能輕易送人呢?我說的是我自己的封地六里,我馬上交割給你們。"

使者大怒,馬上返回楚國,稟報熊槐。

熊槐得知事情的結果,氣得臉色發(fā)白,恨不能立刻發(fā)兵攻下秦國,把張儀撕成碎片。陳軫在旁邊說:"現(xiàn)在軫可以開口說話了吧?與其攻打秦國,不如用一座名都賄賂它,然后和它合力攻打齊國。這樣,我們可以失地于秦,取償于齊?,F(xiàn)在大王已經(jīng)與齊國斷交,卻要追究秦國的欺騙行為,這樣勢必促使齊國和秦國建交,因此引來天下的兵馬,楚國必然受到極大的傷害。"

然而,熊槐聽不進陳軫的勸告,他命令大將屈匈率兵伐秦。東周赧王二年(公元前313年)春天,秦軍在丹陽大敗楚軍。接著,楚國在藍田再次失利,只好割讓兩座城池向秦國求和。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深入分析人性的貪婪如何導致人們利令智昏,并最終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楚懷王熊槐面對秦國提出的豐厚條件,即商於六百里土地和與秦國結盟。被眼前的巨大誘惑所吸引,沒有仔細考慮背后的邏輯和可能的風險。熊槐不僅沒有聽從陳軫的明智建議,反而選擇了立即接受秦國的條件,這導致了楚國與齊國關系的破裂。行為短視、忽視警告與風險,在沒有充分信息的情況下沖動決策,因貪婪而利令智昏。后果就是楚國與齊國的斷交導致楚國在國際上變得孤立。繼而因憤怒行兵伐秦并在與秦國的交戰(zhàn)中遭受了重大損失,最終被迫割讓土地給秦國以求和平。歷史上這種因為貪婪而利令智昏短視行事,繼而察覺被騙后怒恨交加進一步行差踏錯最后遭受巨大損失的愚蠢行徑可謂比比皆是,屢見不鮮,也是一種令人扼腕的歷史循環(huán)。

這個故事展示了貪婪如何導致人們忽視理性和長遠利益,從而做出錯誤的決策。楚懷王熊槐的貪婪導致了楚國的外交失敗和軍事?lián)p失,而陳軫的洞察力則提醒我們,在面對誘惑時保持冷靜和理性思考的重要性。這個故事提醒我們在面對誘惑時要謹慎行事,避免因一時的貪婪而鑄成大錯。

吝于分配利益:貪婪的另一種面孔

西漢高帝元年夏天,韓信終于做了大將軍。

拜將儀式結束后,劉邦對韓信說:"丞相多次談到將軍,將軍想用什么樣的謀略來開導寡人???"

韓信謙讓了一番,趁勢問:"如今向東爭奪天下,主要對手不就是項羽嗎?"劉邦點點頭,韓信接著說:"大王自己掂量一下,在勇敢、兇猛、仁愛、剛強等方面,能比得過項羽嗎?"劉邦沉默了很久,說:"不如他。"

韓信拜了兩拜,就滔滔不絕地談開了:"臣也認為大王在這些方面比不過項羽。不過,臣曾經(jīng)跟隨項羽,深知他的為人。項羽發(fā)起怒來,一聲狂吼,千人震懾,但他不能任用賢才良將,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項羽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別人生了病,他會心疼得落淚,可是,當別人有功應當加官晉爵時,他卻把印璽握在手里摩來摩去,總是舍不得發(fā)出去,這不過是婦人之仁罷了。如今項羽稱霸天下,卻不占據(jù)關中而建都彭城,又把自己的親信愛將分封為王,使諸侯憤憤不平。凡是他的軍隊經(jīng)過的地方,沒有不燒殺搶掠的,百姓對他怨聲載道。這樣一來,項羽雖然名為霸王,實際上已經(jīng)失掉民心,他的強盛很容易轉化為虛弱。大王只要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英勇善戰(zhàn)的人才,就一定會所向無敵。項羽分封在秦地的章邯、司馬欣和董翳,都是秦朝的降將。他們率領關中子弟作戰(zhàn)多年,也不知死傷多少人。他們欺騙自己的部下,投降諸侯軍隊,結果有二十多萬人被項羽活埋。他們三人不但沒死,還封了王。秦地百姓對這三人恨之入骨。大王當初入關,除暴安良,與秦地百姓約法三章,深得民心,人人盼望大王在關中做王。如今大王若是起兵東伐項羽,三秦之地只要發(fā)布一道檄文,就可以平定了。"

聽了韓信的一席宏論,劉邦大喜過望,他馬上采納韓信的建議,向諸將部署討伐楚軍的任務,并留下蕭何收取巴、蜀兩郡的租稅,負責軍隊的糧草供給。

在這段史料記載中,韓信對劉邦和項羽的分析可謂一針見血,后面劉邦取得天下和項羽自刎烏江的不同結局也與兩人在利益面前的態(tài)度和行為迥然不同息息相關。項羽勇武過人,行兵打戰(zhàn)幾無敵手,其最終的失敗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源于在利益分配面前的吝嗇,也是貪婪的另一幅面孔。

首先是在權力與控制力方面的貪婪,項羽在分封諸侯時,將親信愛將分封為王,這體現(xiàn)了他對權力和控制的強烈欲望。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鞏固自己的霸主地位,確保周圍都是服從自己的勢力。這種對權力和控制的貪婪,使他在處理與諸侯關系時顯得自私和短視,未能充分考慮到這樣做可能引發(fā)的諸侯不滿和反叛。

其次是對有功之人的功名賞賜方面缺乏遠見與包容,反而處處給人一種貪婪與吝嗇的感覺,項羽在賞賜功臣時表現(xiàn)出的“婦人之仁”,實際上是一種對資源和榮譽的過度珍惜,不愿輕易給予他人。他握著印璽摩挲不定的行為,反映出他在分配利益時的猶豫和吝嗇。這種貪婪不僅損害了將士的積極性和忠誠度,也削弱了他作為領袖的威望和號召力。此外,他未能充分利用關中地區(qū)的地理優(yōu)勢和民心所向,反而將其視為自己的私產(chǎn)而拒絕入駐,這同樣是一種短視和貪婪的表現(xiàn)。

功名利祿如霜刃,貪戀過熾必遭反噬

《荀子》中講:“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欲雖不可去,求可節(jié)也。”人類是欲望的奴隸,不管多么貪婪的人,永遠也不會有滿足欲望的時候;不論擁有多大的權力,永遠也不會斷絕欲望。所謂“人心不知足,得隴又望蜀”,當一個人任由自己的貪欲泛濫,最終不可控制的時候,那么他就陷入了物欲的深淵而不能自拔。然而,作為個體,創(chuàng)造價值的能力是有限的,何況對于一個貪欲膨脹的人,通過勞動遠遠滿足不了他心底的貪婪欲求,唯一的辦法就是把手伸向他人,或偷盜搶劫,或坑蒙拐騙,劫取別人的財富歸自己所有,給他人造成精神上的深深傷害和物質上的巨大損失。

太過貪婪,就會被他人利用,可見貪婪確實是一個大弊病。作為國君如果太過貪婪,那么滅亡的日子就不遠了;作為一名官員,如果貪無止境,那么他的政治前途也將要毀掉;作為一個商人如果貪心,那么他在商戰(zhàn)中很快就會敗下陣來。

后魏人李崇,字繼長,頓丘人。孝文帝時,開始先做荊州刺史,后來改做了安東將軍。宣武帝時,授封為萬戶郡公。后來孝明帝又封他為陳留侯。李崇做官,和氣溫厚,善于決斷,但是生性貪婪,接受賄賂,做買賣聚集財產(chǎn)。當時孝明帝靈太后視察左藏庫,叫隨從人員盡力背布匹,能背多少就賞賜多少。李崇和章武人王融背得最多,都摔倒了。李崇為此傷了腰,王融折了腳。當時人說:“陳留章武,傷腰折腳。貪婪之人,侮辱明君?!?/p>

李崇和王融為了一些布匹,連自己的人身安全也不管不顧,那一副“不占到便宜死不罷休”的嘴臉實在令人厭惡。貪婪之人,或許能短暫攫取些許物質之利,卻是以犧牲其人格光輝與靈魂純凈為代價。他們因此失去了心靈的純凈與美好,從原本璀璨的人生畫卷上滑落至污濁的泥沼,不時被內心深處散發(fā)出的腐臭所侵擾。這是一場無法逆轉的失落,即便日后醒悟,遠離那“免費午餐”的誘惑,心靈的瑕疵也已深刻烙印,成為伴隨其一生的陰影,終究得不償失。

富貴就像奪眼的玫瑰,戴在身上能裝點你的魅力,身處其中能感到榮耀。卻不知道富貴有時如同霜茅利刃般易傷人,就像玫瑰總長在荊棘中,戀之過熾、求之過貪必然要被刺傷。而且中國古代血酬定律“盛行”,且不說追求富貴,有時還不得不要拋棄享用著的富貴,以免別人打自己主意。

王晞是前秦名臣王猛的后代,北齊顯祖高洋在位時,王晞因為是名家子孫,被高洋選中,讓他和自己的弟弟常山王高演為友,輔導弟弟的學業(yè)及政務。

高洋嗜酒昏虐,濫殺大臣,每日沉醉酒鄉(xiāng),醉后所做的事禽獸不如。大臣畏罪不敢言,只有常山王高演倚仗兄弟之親,又有太后的保護,屢次流涕苦諫。

高洋也自知其非,卻沉溺于酒鄉(xiāng)不能自拔。盛怒之下,高演屢遭毒打。高洋不忍心殺死弟弟,便遷怒王晞,認為高演所為都是王晞所教,便要殺王晞。高演為保王晞,不得已自己先打了王晞三百棍。高洋聽說王晞已遭毒打,才沒有殺他。

王晞是高演的心腹謀士,高演無事不和他商議,對他的話也是言聽計從,王晞跟著高演也多次遭受牽累,遭刑受辱多年,只是僥幸未死而已。

高洋死后,高演聽從王晞的勸告,廢除幼主,自立為帝,是為北齊肅宗,王晞也便成了佐命元勛。

高演稱帝后,王晞便有意和他疏遠,沒有要事從不進宮,高演要任命他為侍中,和以前一樣,時刻在自己身邊,王晞卻苦苦推辭,堅決不肯接受。別人都勸他不要拂逆皇上的心意,更不要和皇上疏遠。

王晞卻說:“我從小看到的高官要人多了,都是身居顯要不久便遭受禍殃,沒有幾人能保住身家性命的?;噬虾臀宜饺烁星殡m然很深,但也難保長久。一旦身處富貴,想退下來都很難,禍發(fā)身滅,后悔如何來得及?我并不是不想當高官、處顯位,只是此種事看得太多,已經(jīng)思之爛熟,怎么可以明知是禍還要去招惹?”

王晞后來求得外放為州官,遠離朝廷官場的傾軋核心。他雖身處亂世,竟能保全身家,在隋文帝開皇元年死于洛陽,終年71歲。

王晞作為高演的朋友、謀士,盡心盡職。高演屢次觸怒高洋遭受責罰,王晞受此牽累也遭受困辱,禍在不測,然而王晞卻不離高演左右,盡心輔佐,出謀獻策,甘心與之共患難。待到高演稱帝后,高官厚祿擺在面前,王晞卻拒而不受。高演并非勾踐那樣的只能同患難,不能共富貴的君主,王晞也不是學范蠡,要棄官遠逃,不過是不想卷入名利場中爾虞我詐、弱肉強食的旋渦中而已,其隱晦保身之術可謂深得三昧。

歷史上的經(jīng)驗教訓很多,每個人身邊的事也不乏啟迪。假若每個人都能像王晞一樣善于觀察事物,總結規(guī)律,然后“思之爛熟”,不僅可以避禍,而且可以處處化兇為吉。

在精神的田園與靈魂的殿堂里,貪婪者損失慘重,而在物質層面,他們亦是自掘墳墓,既害己又傷人。許多人將本應用于事業(yè)發(fā)展的寶貴資源,傾注于填補無盡的私欲溝壑,或是追逐潮流,或是放縱享樂,揮霍無度,只為滿足那日益膨脹的個人欲望。當貪婪如洪水猛獸般吞噬理智,他們便可能滑向違法亂紀的深淵,無論是貪污腐敗、收受賄賂,還是欺詐盜竊,乃至更極端的犯罪行為,都將成為他們滿足私欲的手段。然而,“法網(wǎng)恢恢”,這樣的行為終難逃法律的制裁。為滿足私欲,多少人失去了職業(yè),斷送了前程,更有甚者,身陷囹圄,乃至喪命,真是機關算盡反誤了卿卿性命,令人扼腕嘆息。

因此,若要成就一番事業(yè),享有成功人生,就必須在內心深處筑起一道堅固的防線,用以抵御貪婪的侵襲。這道防線需我們日復一日地加固與維護,保持警惕,以防被貪念所誘,誤入歧途,跌入萬劫不復的罪惡深淵。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腳踏實地地走在人生的道路上,遠離誘惑,保持清醒,成就一番無愧于心的輝煌事業(yè)。

害怕失去何嘗不是一種貪婪

沙丘政變與李斯身死

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外出巡游。他們先到云夢,再乘船順長江而下,來到會稽山,后又沿海西行。當他們到達平原津時,嬴政突然病倒。隨行的大臣本來應趁他頭腦還清楚,和他商量后事,但由于他一向最厭惡談論"死",所以群臣都不敢開口。到達沙丘時,嬴政的病越來越重,他自知生命即將結束,就讓中車府令趙高寫信給長子贏扶蘇,讓他趕回咸陽主持喪事。

贏扶蘇為人寬厚,他因反對焚書坑儒而觸怒贏政,被貶到蒙恬的軍隊里做監(jiān)軍。趙高按照嬴政的命令寫好了信,卻沒有送出去。

七月二十日,嬴政在沙丘宮平臺病逝。丞相李斯考慮到沙丘宮離咸陽十分遙遠,擔心贏政去世的消息一旦傳出去,會引起混亂,甚至發(fā)生變故,就決定秘不發(fā)喪,把嬴政的棺材放在輻較車中,讓贏政生前寵幸的宦官在車上作陪。所到之處,皇帝進餐和百官稟報政務還照原來的樣子進行,宦官就在輻較車中批發(fā)呈上來的奏章。除了嬴政的小兒子嬴胡亥以及李斯、趙高和個別宦官以外,沒有人知道嬴政此刻已經(jīng)命喪黃泉。

面對這種情況,趙高不能不動心思。他雖然是個宦官,但一直負責教授贏胡亥斷獄,很受贏胡亥的寵愛。嬴政雖然也喜歡趙高,但他更寵愛大將蒙恬和蒙恬的弟弟蒙毅。蒙恬在外戍邊,蒙毅在朝廷擔任上卿,直接參與朝政。有一次,趙高犯了罪,嬴政派蒙毅處理。蒙毅依據(jù)法令,判處趙高死刑。可贏政又赦免了他,還讓他官復原職,從此,趙高對蒙氏兄弟恨之入骨。眼下嬴政一死,趙高覺得時機已到,便暗中勸說贏胡亥篡奪皇位,讓他偽造嬴政的遺詔,內容就是殺死贏扶蘇,立嬴胡亥為太子。嬴胡亥求之不得,自然滿口答應。趙高說:"這件事要想成功,還要有一個人的幫助。"

嬴胡亥急切地問:"誰?"

趙高小聲說:"如果沒有丞相的謀劃,恐怕事情不能成功。"

趙高馬上去找李斯,對他說:"主上給長子的信和傳國玉璽都在胡亥手里,決定誰是太子,就在君侯和高的口耳。這件事情應當怎么辦?"

李斯大吃一驚,連忙說:"怎么能說出這種亡國之言?這可不是人臣應當議論的事情。"

趙高平靜地一笑,問:"君侯在才能、謀略、功高、無怨、得到長子的信任,這五個方面比得上蒙恬嗎?"

李斯的聲音低了下去:"比不上。"

趙高說:"長子即位,必定用蒙恬擔任丞相,君侯最終還是得不到列侯的印信,就告老還鄉(xiāng)了。"

李斯一時語塞。

趙高知道他已經(jīng)動心,又說:"胡亥為人仁慈厚道,可以成為繼嗣。希望君侯慎重考慮一下。"

李斯越想越覺得趙高說得有道理,便點了點頭。

第二天,李斯詐稱接受了嬴政的遺詔,立贏胡亥為太子,又篡改了嬴政寫給贏扶蘇的信,指責他多年來不能開辟疆土、創(chuàng)立功業(yè),反使戍邊軍隊大量傷亡,并且多次上書,誹謗皇帝。又指責蒙恬不匡正贏扶蘇的過失,卻與他同謀,因此,賜他們兩人自盡,把兵權交給副將王離。

到了咸陽,他們才宣布贏政去世的消息,贏胡亥繼位做了皇帝。

贏胡亥做了皇帝以后,本就昏庸無能的他,貪戀酒色,經(jīng)趙高唆使誘惑更加迷戀聲色犬馬。

從此,贏胡亥不再上朝聽政,整日在宮里尋歡作樂。趙高大權獨攬,朝廷政事不論巨細,全由他一人說了算。

左丞相李斯對趙高專權頗有微詞。趙高也深知李斯老謀深算,黨羽眾多,對他的權力和地位構成極大的威脅,只有除掉李斯,才能解除他的后顧之憂。

于是趙高索性編造李斯兒子李由謀反的材料,來誣陷李斯。李斯終于被判腰斬。行刑的那天,李斯和次子一起被押出監(jiān)獄。李斯回過頭對兒子說:"我真想和你一起牽著黃狗,出上蔡東門,追逐狡兔……"

說著,父子二人相對痛哭。

李斯一門三族就這樣被趙高全部死。

贏胡亥隨即任命趙高為丞相,朝廷政事全由他決定。

“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斑@句話出自春秋時期的《老子·四十六章》,是對人性貪婪的一種深刻剖析和警示。其中,“罪莫大于可欲”指的是放縱欲望是最大的罪過,“禍莫大于不知足”強調不知滿足會帶來巨大的禍患,“咎莫大于欲得”則指出貪得無厭是最大的過錯。而“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則是對上述觀點的總結,即知道滿足的人,才能永遠保持滿足的心態(tài)。

在秦始皇死后發(fā)生的沙丘政變中,李斯為了貪戀權位,不惜與趙高勾結,篡改遺詔扶持胡亥上位。這一歷史事件深刻體現(xiàn)了人性中的貪婪與欲望。

李斯作為秦朝的重臣,本已位極人臣,但他對權力的渴望并未因此滿足。當秦始皇突然去世,權力出現(xiàn)真空時,李斯的貪婪之心被徹底激發(fā)。一方面擔心如果贏扶蘇繼位,他很可能會失去丞相的位置,害怕失去本就是最大的貪婪。趙高利用李斯對權力和地位的貪戀,說服他支持贏胡亥。

另一方面他看到了通過篡改遺詔扶持胡亥上位,進而鞏固自己權位的機會,于是選擇了與趙高合作。然而,李斯的貪婪最終導致了他的身死族滅。他忽視了權力的雙刃劍性質,只看到了權力帶來的榮耀和地位,卻未能預見到權力斗爭的殘酷和無情。胡亥即位后,趙高逐漸掌握了實權,李斯則因為失去了秦始皇的支持而變得孤立無援。最終,他被趙高陷害致死,家族也遭受了滅頂之災。

李斯的故事是對貪婪人性的一種深刻警示。它告訴我們,貪婪之心一旦失控,就會像洪水猛獸般吞噬人的理智和良知。在追求權力和利益的過程中,人們往往容易迷失方向、喪失原則,最終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因此,我們應該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信念,不為貪婪所誘惑、不為欲望所驅使。

人生常常需要做出取舍,學會放棄,才能達到生命的巔峰。我們常常羨慕那些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鳥兒,它們與明月相伴,飲山泉,覓草蟲,無憂無慮,無拘無束。這應該是人類向往的生活方式。然而,并非所有的鳥都能享受這份自由,有些鳥因為抵擋不住饑餓、干渴、孤獨或“愛情”的誘惑,最終成了籠中之鳥,永遠失去了自由,成為人類的玩物。對于鳥來說,面臨的誘惑相對簡單,而對于人類,紅塵中的誘惑則錯綜復雜。人們常常在這紛繁的誘惑中迷失自我,落入欲望的深淵,將自己囚禁在一個精心打造的名為“功名利祿”的金絲籠里。這不僅是鳥兒的悲哀,也是人類的悲哀。更令人感慨的是,鳥兒被囚禁后會賣力地表演以博取人的歡心;而人類沉迷于功名利祿中時,則會自鳴得意,妄自尊大。這是一種更深層的悲劇。

人生旅途中,放棄對權力的追求,可以收獲寧靜與淡泊;放棄對金錢的無盡索取,可以獲得安心與快樂; 古人說:“無欲則剛。”這是一種境界,一種修為。減少貪欲,生活便會更加簡單、灑脫、自由。因此,在這個紛擾的世界里,我們應該擁有一顆平和的心,抵御各種誘惑;做一件普通的事,學會適時放棄;做一個平凡的人,過簡簡單單的生活。

有一種小蟲,遇到任何東西都會撿起背在身上,越背越重,卻舍不得放下,最終力竭而亡。有人同情它,幫助它卸下重負,但它又繼續(xù)前行,見到物品依舊撿起背負。這種行為反復循環(huán),直至精疲力盡。自然界中的生物尚且如此,何況是人類。人們總是喜歡給自己加上重重的負擔,輕易不肯放下,自認為是執(zhí)著。執(zhí)著于名與利,執(zhí)著于一份痛苦的愛情,執(zhí)著于幻美的夢境,執(zhí)著于遙不可及的夢想。我們總是固執(zhí)地前進,從“我想做什么”到“我一定要做到什么”,理想與追求反而變成了一種負擔。似乎有一種無形的力量驅使著我們不停地追趕,但我們又能追到什么呢?就像夸父追日,終究無法趕上太陽的腳步。

適時的放棄也是一種美德。也許,我們不必背負那么多沉重的負擔,放下重負,輕裝上陣,迎接我們的將是自由的天空、大地和空氣,以及一顆自由的心。


更新時間:2025-07-07 16: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