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尤物酒店,aaaa大片少妇高潮免费看,99国内精品视频,国产天堂在线观看,91黄色片免费看,日韩电影三区,爆操长腿美女

第5章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追求安全感是人性的重要本質(zhì)之一,這是因為安全感直接關(guān)系到個體的生存和繁衍能力。在早期人類的歷史中,生存環(huán)境充滿了不確定性和危險,因此能夠感知并減少威脅的能力成為了生存的關(guān)鍵因素。

安全感是什么

安全感通常是一種主觀的心理感受,它指的是個體對自我價值、生活穩(wěn)定性和應對挑戰(zhàn)的能力所持有的信任感。這種信任感建立在個體對自己與他人關(guān)系的信任之上,并涉及大腦中的杏仁核、海馬體等區(qū)域的功能,這些區(qū)域在處理情緒信息時發(fā)揮重要作用,影響個體對威脅的感知及其反應。

作為一種普遍的人性特征,安全感具體可以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心理行為:

自我認知與價值感:

擁有積極的自我形象,對自我價值有清晰的認知,并對自己持有正面的評價。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和困難,具備自我保護和自我實現(xiàn)的能力。

情緒穩(wěn)定與調(diào)節(jié):

情緒相對穩(wěn)定,不易因外界變化而產(chǎn)生過度的焦慮、抑郁或恐懼等負面情緒。能夠有效地調(diào)節(jié)和管理自己的情緒,保持內(nèi)心的平靜和穩(wěn)定。

人際關(guān)系與信任度:

擁有健康的人際關(guān)系,能夠與家人、朋友、同事等建立良好的互動和溝通。對他人持有信任態(tài)度,相信他人是友善的、可信賴的,并愿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經(jīng)歷。

應對挑戰(zhàn)與韌性:

面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和困難時,能夠保持冷靜和理智,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具備心理韌性,即能夠在經(jīng)歷挫折和失敗后迅速恢復過來,并繼續(xù)前行。

確定性與掌控感:

對未來事情的走勢比較確信,確定性較強從而相信自己能夠掌控自己的生活和未來。設(shè)定明確的目標和計劃,并為之付出努力,以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和夢想。

自我接納與寬容:

對自己持有接納和寬容的態(tài)度,不苛求完美,能夠容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對他人也持有寬容和友好的態(tài)度,能夠理解和包容他人的不同觀點和行為。

社會支持與歸屬感:

愿意尋求社會支持,與他人建立緊密的聯(lián)系和合作。感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有歸屬感和認同感,能夠從集體中獲得力量和支持。

安全感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感受,它涉及個體對自我、他人、未來以及環(huán)境的認知、情感和態(tài)度。一個具有較強安全感的人通常能夠保持情緒穩(wěn)定、積極應對挑戰(zhàn)、建立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并享受生活的美好。這種心理特征廣泛存在于不同的人群和文化中,是人類基本心理需求的一部分。

安全感的重要性

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礎(chǔ),對于個體的成長、發(fā)展和幸福感至關(guān)重要。有了安全感,個體才能建立起自信、自尊,并與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際關(guān)系。這種基本的人際信任是形成健康、積極人際關(guān)系的關(guān)鍵。同時,安全感也是個體積極發(fā)掘自身潛力、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重要前提。

缺乏安全感可能導致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如焦慮、抑郁、自卑、人際關(guān)系緊張等。這些問題不僅會影響個體的情緒狀態(tài)和生活質(zhì)量,還可能對其身心健康造成長期的不良影響。因此,關(guān)注和提升個體的安全感是維護心理健康、促進個人成長和發(fā)展的重要任務。

生存基礎(chǔ):安全感首先關(guān)乎基本的生存需求。在遠古時期,能夠識別潛在危險(如捕食者、自然災害等)并采取相應措施保護自己的個體更有可能生存下來。

資源獲?。悍€(wěn)定和可預測的環(huán)境有助于個體獲得必需的生活資源,比如食物、水源和住所。這些資源對于維持生命至關(guān)重要。

社會聯(lián)系:在社會環(huán)境中,穩(wěn)定的社交網(wǎng)絡提供了支持和保護,有助于個體應對挑戰(zhàn)和危機。安全感有助于建立信任和合作的關(guān)系。

繁衍后代:一個安全的環(huán)境有利于撫育后代,保證他們健康成長直至能夠獨立。這對于遺傳基因的延續(xù)非常重要。

當個體失去安全感后,其心理和行為表現(xiàn)通常會經(jīng)歷一系列的變化,這些變化往往反映了人類在面對不確定性和失控感時的自然反應。失去安全感或者缺乏安全感時的一些常見心理和行為表現(xiàn):

焦慮與恐懼:失去安全感最直接的心理反應是焦慮和恐懼。個體會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的擔憂,害怕失去控制或遭遇不可預見的危險。這種情緒狀態(tài)可能持續(xù)存在,影響個體的日常生活和決策能力。面對可能帶來威脅或不確定性的情境,個體可能會選擇回避或逃避。這種行為策略雖然短期內(nèi)可以減輕焦慮和恐懼,但長期來看可能阻礙個體解決問題和應對挑戰(zhàn)的能力發(fā)展。

不信任與多疑:在安全感缺失的情況下,個體可能會對周圍的人和事產(chǎn)生不信任感,容易懷疑他人的動機和意圖。通常表現(xiàn)為對他人或事物的過度疑慮、不信任和猜忌。這種特征可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個人的性格、生活經(jīng)歷、社會環(huán)境等。不同的個體在面對相同的情境時可能會有不同的反應。有些人可能更加傾向于信任和包容,而另一些人則可能更容易產(chǎn)生疑慮和猜忌。這種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個體的性格特點和心理傾向所決定的。這種多疑心理會加劇個體的孤獨感和隔離感,進一步削弱其社會支持系統(tǒng)。這一特征非常普遍,甚至可以說多疑是人性骨子里的特征。

自卑與無助:長期缺乏安全感可能導致個體對自我價值產(chǎn)生懷疑,出現(xiàn)自卑情緒。同時,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時,個體可能會感到無力應對,產(chǎn)生無助感。這種心理狀態(tài)會限制個體的潛能發(fā)揮和成長。在安全感缺失時,個體可能會尋求外部的支持和依賴,如過度依賴家人、朋友或權(quán)威人士。他們可能會變得特別粘附于這些關(guān)系,試圖通過緊密的聯(lián)系來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

控制欲增強:為了彌補失去的安全感,個體可能會試圖通過加強控制來恢復對環(huán)境的掌控感。這包括對自己和周圍人的嚴格要求、追求完美以及過度關(guān)注細節(jié)等方面。然而,這種控制欲的增強往往適得其反,可能引發(fā)更多的沖突和矛盾。有時,個體在失去安全感后可能會表現(xiàn)出攻擊性和敵對行為。他們可能通過攻擊他人來轉(zhuǎn)移自己的不安和焦慮情緒,或者試圖通過展現(xiàn)強勢來重新獲得對環(huán)境的掌控感。然而,這種行為往往只會加劇矛盾和沖突。

追求安全感的行為表現(xiàn)

依據(jù)對外部環(huán)境或者事態(tài)的確定性及可控性程度的不同,個體在追求安全感方面會體現(xiàn)出不同的行為表現(xiàn),主要為三大類:追求確定性與掌控感、尋求信任與適度依賴以及實現(xiàn)自我認同與和諧平衡。

追求確定性與掌控感:這是人們?yōu)榱藴p少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和恐懼,而傾向于尋找穩(wěn)定、可預測的環(huán)境和結(jié)果。同時,掌控感也是人們追求的重要目標,它賦予了個體對生活的自主權(quán)和影響力,增強了自信和動力。

尋求信任與適度依賴感:在人際關(guān)系中,信任是建立穩(wěn)固關(guān)系的基礎(chǔ)。人們通過尋求他人的信任和支持,來獲得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同時,適度的依賴感也是必要的,它讓人們知道在需要時有人可以依靠,但這種依賴并不是無條件的或過度的,而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礎(chǔ)上的。

自我認同與和諧平衡:自我認同是個體對自身價值和能力的肯定,是形成穩(wěn)定自我概念的關(guān)鍵。當個體能夠清晰地認識自己,并對自己持有積極的態(tài)度時,他們的情緒也會更加穩(wěn)定。情緒穩(wěn)定的和諧平衡感是安全感的重要體現(xiàn),它使個體能夠從容應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和困難,保持內(nèi)心的平靜和堅定。

追求安全感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本能,它幫助我們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環(huán)境中生存下來。雖然這些行為在原始社會中具有明顯的生存價值,但在現(xiàn)代社會中,過度的控制欲、多疑等行為可能不再總是適應性的,有時甚至會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找到平衡點,既滿足對安全感的需求又不過度犧牲其他重要的社會和個人發(fā)展因素,是現(xiàn)代社會中值得探索的問題。

《資治通鑒》作為一部記錄了中國古代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書,其中確實蘊含了豐富的人性安全感的歷史材料。帝王等大人物的安全感主要體現(xiàn)在追求確定性和掌控感,將相卿候等官僚的安全感更多體現(xiàn)在尋求信任與適度依賴感,平民百姓等小人物的安全感更多體現(xiàn)在自我認同與情緒穩(wěn)定。

大人物的安全感:追求確定性和掌控感

追求確定性

帝王作為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其決策往往影響深遠,因此他們傾向于追求政治、軍事、經(jīng)濟等方面的確定性,以減少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例如,通過設(shè)立完善的官僚體系、制定嚴格的法律制度、加強中央集權(quán)等措施,以確保國家機器的穩(wěn)定運行和政策的有效執(zhí)行。同時,他們也會通過祭祀、占卜等方式尋求天意的指引,以增加決策的確定性和合法性。

掌控感

帝王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需要保持對國家各方面的掌控力,以防止權(quán)臣、外戚、藩鎮(zhèn)等勢力的威脅。具體表現(xiàn):通過設(shè)立特務機構(gòu)、加強軍事力量、削弱地方勢力等手段,以實現(xiàn)對國家政治、軍事、經(jīng)濟等各方面的全面掌控。此外,他們還會通過各種手段(如聯(lián)姻、封賞、貶謫等)來鞏固和擴大自己的權(quán)力基礎(chǔ)。

達官貴人的安全感:尋求信任與適度依賴感

尋求信任

將相卿候等官僚作為國家的重臣,其地位和作用至關(guān)重要。他們需要得到帝王的信任和支持,以確保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生命安全。通過忠誠于帝王、勤勉于政務、廉潔奉公等方式來贏得帝王的信任。同時,他們也會通過結(jié)交同僚、培養(yǎng)親信等手段來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力,以形成穩(wěn)固的政治聯(lián)盟。

適度依賴感

將相卿候等官僚在履行職責時,既需要保持一定的獨立性以發(fā)揮自己的能力,又需要依賴帝王的支持和庇護以保護自己免受攻擊。在重大決策上,他們會主動向帝王請示匯報,以顯示自己的忠誠和依賴;同時,在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他們也會靈活運用自己的權(quán)力和資源,以確保任務的順利完成。這種適度依賴感既體現(xiàn)了他們的政治智慧,也體現(xiàn)了他們在復雜政治環(huán)境中的生存之道。

平民百姓等小人物的安全感:自我認同與情緒穩(wěn)定

自我認同

平民百姓作為社會的底層群體,其生活往往充滿艱辛和不確定性。他們需要通過自我認同來增強自己的歸屬感和價值感。通過參與家族、宗族、社區(qū)等社會組織活動來建立自己的社交網(wǎng)絡和支持系統(tǒng);通過傳承和弘揚家族文化、地方習俗等方式來強化自己的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這種自我認同不僅有助于他們在困難時期保持堅定的信念和勇氣,也有助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歸屬感和價值感。

情緒穩(wěn)定

平民百姓的生活往往受到自然災害、戰(zhàn)爭、瘟疫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他們經(jīng)常處于緊張和不安的狀態(tài)中。因此,情緒穩(wěn)定對于他們來說至關(guān)重要。通過宗教信仰、民間信仰等方式來尋求心靈的慰藉和寄托;通過家庭和睦、鄰里互助等方式來建立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通過積極的心態(tài)和樂觀的情緒來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zhàn)。這種情緒穩(wěn)定不僅有助于他們保持身心健康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也有助于他們在困境中保持堅韌不拔的精神力量。

《資治通鑒》中記錄的大量歷史材料反映了不同社會階層在追求安全感方面的不同表現(xiàn)和特點。這些史料不僅為我們深入了解古代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也為我們今天理解和應對人類社會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用人不疑與疑人不用

戰(zhàn)國時期,燕國軍隊圍攻齊國莒地和即墨一年多,沒有攻下,上將軍樂毅只好改變戰(zhàn)術(shù),下令解除對兩地的包圍,退到城外九里遠的地方修筑營壘。他還傳令全軍將士:"城中的百姓出來不要抓捕他們,有困難的還要賑濟,讓他們各操舊業(yè),以安撫民心。"

這樣,又過了三年,兩地仍舊沒有被燕軍占領(lǐng)。于是,有人便在燕昭王姬平的面前挑撥說:"樂毅智謀過人,他能一口氣攻下七十多座城池,為什么兩座孤城三年攻不下來?無非想收服齊國民心,自己好面南稱王?,F(xiàn)在齊人已服,他之所以沒有采取行動,是因為他的妻子還在燕國。齊國美女很多,他很快就會忘記他的妻子,希望大王采取措施。"

姬平聽罷,馬上設(shè)下酒宴,請來群臣。酒席上,他把那些進讒言的人叫出來,厲聲訓斥道:"齊國趁孤國之亂,殺害先王,毀壞社稷,寡人對此痛心疾首,所以才廣泛招賢納士,以報殺父破燕之仇。誰能助寡人成功,寡人情愿和他分享燕國。如今樂君為寡人大破齊國,齊國本來就應歸樂君所有,并不是燕國應得的疆土。樂君如果能得到齊國,和燕國并列為諸侯國,結(jié)為友好鄰邦,這是燕國的福氣,也是寡人的心愿。"

說完,他下令把進讒言的人斬首示眾。

隨后,姬平又親自把王后的服飾賜給樂毅的妻子,把王子的服飾賜給樂毅的兒子,并配備好君王的車馬,派國相送到樂毅那里,立樂毅為齊王。樂毅惶恐不安,上書姬平,堅決拒絕接受,誓死效忠燕王。齊國人都很佩服樂毅的仁義,各國也都畏懼他的聲譽,再沒有人敢對樂毅進行誹謗。

燕昭王姬平去世后,燕惠王即位。燕惠王當太子時,就與樂毅有嫌隙。即墨守將田單得知以后,派人到燕國到處散布說:"齊國之所以還剩下兩座城沒被攻下,就是因為樂毅與燕王有隔閡,不敢返回燕國。他以攻打齊國為名,實際上是想在齊國稱王。齊國人不怕樂毅,就怕燕王派其他將領(lǐng)來,那樣即墨就會變成廢墟。"

田單的反間計果然奏效。燕惠王聽了這些傳言,本就對樂毅心有疑慮的他立即派騎劫為大將,取代樂毅。騎劫驕橫無理,狂妄自大,燕軍將士都不服氣,從此,軍心渙散,士氣低落。

針對燕軍的變化,田單后面采取了一系列的軍事部署,最終用火牛陣打敗燕軍并復國成功。

燕昭王對樂毅的無條件信任和支持,展現(xiàn)了對確定性和掌控感的強烈追求。他通過公開支持樂毅、嚴懲讒言者,以及賜予樂毅家人王室待遇,明確表達了對樂毅的完全信任,從而穩(wěn)固了君臣關(guān)系,增強了國家的穩(wěn)定與戰(zhàn)斗力。

相比之下,燕惠王則因個人疑慮和聽信讒言,破壞了原有的信任體系,導致對樂毅的掌控感喪失。他的決策不僅削弱了軍隊的士氣,還給了敵人可乘之機,最終導致了軍事上的失敗。這反映了大人物在追求確定性和掌控感時,需要保持冷靜、明智的判斷力,以及堅定的信任基礎(chǔ)。一旦信任被打破,即使再強大的國家也可能陷入混亂和失敗。

燕昭王和燕惠王在尋求確定性和掌控感上的不同行為導致了截然不同的結(jié)果。這充分說明了大人物的安全感人性是相通的,但在克服人性利用人性,尤其是順應他人之人性反抗自己人性方面是可以天差地別的。

安全感高的上位者更傾向于信任下屬,并支持他們的決策。這種信任促進了團隊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安全感高的決策者更可能做出理性和長期有益的決策,因為他們不太容易受到短期情緒的影響。

安全感低下的決策者更容易懷疑下屬的忠誠和能力,這可能導致信任破裂,進而影響團隊的穩(wěn)定性和效率。安全感缺失可能導致決策者做出短視或情緒化的決策,這往往不利于組織的長期利益。

伴君如伴虎,生死一念間

季布得赦

季布原是項羽手下的一員猛將。有幾次劉邦兵敗逃跑,都是季布率兵窮追猛打,險些置劉邦于死地。劉邦做皇帝后,懸賞捉拿季布。季布只好削去頭發(fā),用鐵箍卡住脖子扮成奴隸,把自己賣給魯?shù)氐拇髠b朱家。朱家認出季布,就把他安置在田莊里。朱家很為季布的安全擔憂,他來到洛陽,專門拜見滕公夏侯嬰。他問夏侯嬰:"季布到底犯了什么罪,主上要捉拿他?"夏侯嬰回答說:"季布三番五次地羞辱主上,主上恨透他,所以一定要抓住他。"

朱家試探地問:"公認為季布是什么樣的人?"

夏侯嬰坦率地說:"是個好人。"

朱家馬上說:"季布為項羽效力,這是各為其主。項羽的部下難道能統(tǒng)統(tǒng)殺掉嗎?主上剛剛得了天下,就以私怨緝拿仇人,未免顯得心胸有點狹窄。再說,季布是個有本事的人,主上把他逼得太急,他不是向北投靠胡人,就是往南投靠百越。滕公應當把這些道理跟主上說一說。"

夏侯嬰認為朱家的話有道理,便按照朱家的意思向劉邦進言。劉邦果然赦免了季布,并任命他為郎中。

丁公問斬

季布的舅父丁公也曾是項羽的部將。劉邦在彭城兵敗逃跑時,丁公率兵緊追不舍,劉邦回頭一看,丁公馬上就要追上,便央求他:"你是個好漢,我也是個好漢,好漢眼里識好漢,何必彼此相害呢?你要是高抬貴手,我決忘不了你的恩德。"丁公心慈手軟,就放過劉邦,引兵回營。

項羽失敗后,丁公也躲藏起來。當聽說劉邦赦免了仇人季布,他立即跑去求見劉邦。劉邦一見丁公,臉色陡然一變,大喝一聲:"快推下去斬了!"丁公嚇得渾身發(fā)抖,乞求道:"陛下,臣是丁公?。〕紝Ρ菹掠卸靼?!"

劉邦連理都沒有理他,對諸臣說:"丁公身為項羽的部將,卻不忠于項羽。他就是使項羽失掉天下的人!"

武士們把丁公推出去殺了。

劉邦又說:"我斬了丁公,是讓以后做人臣的不要學他。"

群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敢做聲。

劉邦對季布與丁公的不同處理方式,深刻地體現(xiàn)了人性中復雜而多元的一面。

個體的安全感是人類行為決策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影響著人們對忠誠、背叛、寬恕與懲罰的看法和處理方式。劉邦赦免季布并任命他為郎中,這表明劉邦認為季布有能力且忠誠于自己的職責。這反映了劉邦在感到相對安全的情況下,愿意給予曾經(jīng)的敵人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劉邦處死丁公,是因為丁公對項羽的背叛,被其視為對主不忠的行為。已然赦免了季布對外宣揚了自己的大度與寬仁,但再次赦免丁公可能會讓外部對這種寬恕當做一種信號,即背叛舊主不會有什么害處。劉邦認為這種背叛可能會威脅到自己的安全感,擔心未來自己的下屬會出現(xiàn)類似的人物,尤其是在漢朝初立諸多異性王正各有算盤的時候,因此選擇了嚴厲的懲罰以儆效尤。

在處理忠誠與背叛時,上位者可能會結(jié)合實用主義與道德考量,以尋找最佳平衡點來最大化自己的安全感。

這些故事共同展示了人性中的安全感是如何影響領(lǐng)導者對忠誠與背叛的處理方式的。安全感的缺失可能導致領(lǐng)導者采取更加保守和懲罰性的措施,而安全感的存在則可能促使領(lǐng)導者采取更加寬容和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安全感的缺失會導致非理性的決策,而安全感的存在則有助于做出更加明智和合理的決策。

歷史上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不同上位者在面對下屬的背叛或者敵方將領(lǐng)的投誠或殺或獎取決于當時的安全心理和權(quán)衡。如果劉邦對季布和丁公的處理還不能說明透徹,我們再看漢初三杰的命運是如何深刻詮釋上位者人性的幽微的。這里先看蕭何與張良,韓信的命運本書別處另有交代。

成也蕭何,不敗只因我有張良計

漢初名相蕭何,泗水沛(今江蘇沛縣)人。曾任沛縣主吏掾、泗水郡卒吏等職,持法不枉害人。秦末隨劉邦起兵反秦,劉邦進入咸陽,蕭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戶籍、地理圖冊等收集起來,使劉邦知曉天下山川險要、人口、財力、物力的分布情況。項羽稱王后,蕭何勸說劉邦接受分封,立足漢中,養(yǎng)百姓,納賢才,收用巴蜀二郡的賦稅,積蓄力量,然后與項羽爭天下。為此深得劉邦信任,被任為丞相。他極力向劉邦舉薦韓信,認為劉邦要取得天下非用韓信不可。后來,韓信在楚漢戰(zhàn)爭中的杰出表現(xiàn)證明了蕭何慧眼識人。

楚漢戰(zhàn)爭中,蕭何留守關(guān)中,安定百姓,征收賦稅,供給軍糧,支援了前方的戰(zhàn)斗,為劉邦最后戰(zhàn)勝項羽提供了物質(zhì)保證。西漢建立后,劉邦認為蕭何功勞第一,封他為侯,后被拜為相國。韓信被殺害之后,蕭何因功晉升為相國,加封五千戶。群僚都向他道賀,只有當年的東陵侯召平未去。

召平對蕭何說道:“您將從此惹禍了!”蕭何大吃一驚,忙問原因。

召平答道:“主上連年出征,親冒矢石,只有您安然地居守都中,不必遭受兵革之勞,現(xiàn)在反而得以加封食邑。這在名義上是看重您,而實際上是對您不放心。您想,韓信有百戰(zhàn)百勝的功勞,尚且被殺,難道您的功勞能趕上韓信么?”

蕭何急忙問道:“您說得很對,不過有什么計策能讓主上對我放心呢?”召平道:“您不如不接受主上這次的加封,再把家里的私財全部拿出來,交給主上,充作軍需。這樣,才有可能免禍?!笔捄吸c頭稱是,照此辦理后,果然討得了劉邦的歡心。

在討伐英布期間,蕭何仍然留在關(guān)中督運糧草。劉邦屢次問押運糧草的官員相國近來都在做些什么事情。押運官答稱他無非是撫慰百姓、籌辦糧草軍械等。劉邦聽了,默然不語。押運官回到關(guān)中后,把這一情況報告了蕭何,蕭何也猜不透劉邦這樣問有什么深意。

一天,他偶然與一位幕僚談起此事,這位幕僚忽然說道:“您不久可就要滅族了!”蕭何一聽,大驚失色,嚇得連話都說不出來了。

幕僚又說道:“您位至相國,功居首位,以后不可能再給您加封什么了?;噬蠈掖螁柲谧鍪裁词虑椋@然是怕您久在關(guān)中,深得民心,若是趁關(guān)中空虛,號召百姓起事,據(jù)地稱尊,就會使主上無處可歸,前功盡棄了?,F(xiàn)在,您不察主上的心思,還要孜孜不倦地為百姓操心,這只能徒增主上的疑忌!疑忌越深,禍來得也就越快。在這種情況下,您不如多買田地,而且要逼著百姓們賤賣給您,使得民眾誹謗您,怨恨您。這樣,主上聽說之后方能心安,而您也可以保全家族了。”

蕭何認為這位幕僚的話很有道理,當即采納實行。押運官回到前線后,把蕭何因強買民田而致謗議的情況報告了劉邦,劉邦果然很覺寬慰。不久之后,淮南平定,劉邦回都養(yǎng)傷,到蕭何前來問疾時,才把謗書交給蕭何,叫他自己向百姓道歉。蕭何或補上田價,或把田宅干脆還給原主,謗議自然也就漸漸停息了。

上位者的安全感是一個復雜而微妙的心理狀態(tài),尤其對于那些掌握著極大權(quán)力的人來說更是如此。這種心態(tài)背后隱藏的是對失去控制、地位被挑戰(zhàn)的恐懼。以古代帝王為例,他們深知自己的位置不僅依賴于權(quán)力的集中,還取決于周圍人對自己的忠誠與敬畏。這種背景下,對于那些能力出眾、聲望甚隆的輔佐大臣,帝王們往往會感到不安,擔心他們可能會成為潛在的威脅。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領(lǐng)導者普遍會擔心自己的副手或重要助手變得過于強大,以至于可能威脅到他們的領(lǐng)導地位。這不僅僅是因為實際的政治考量,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人的本能——對地位和安全的需求。當一個人處于領(lǐng)導位置時,他往往會采取措施來確保自己的地位穩(wěn)固,避免出現(xiàn)任何可能的挑戰(zhàn)。

蕭何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作為漢高祖劉邦的重要大臣,蕭何通過表現(xiàn)出自己的謙遜和低調(diào),成功緩解了劉邦對他可能構(gòu)成威脅的擔憂。蕭何的做法揭示了一個重要的道理:在權(quán)力斗爭中,展現(xiàn)適度的弱勢有時可以成為一種策略,用以保護自己免受猜忌。蕭何能在幕僚的提醒下放低姿態(tài),及時“露拙”,以使劉邦盡釋猜疑,讓劉邦維持自己高高在上的老大權(quán)威形象,可謂明智之舉。身居高位的人往往時刻提防身邊的人,即便是自己信任提拔的副手,尤為明顯的就是防范僅次于自己的“老二”,因為這些助手一旦驕縱跋扈,則危險就會降臨。

對于現(xiàn)代企業(yè)的領(lǐng)導者來說,這種心態(tài)同樣適用。管理者需要意識到,盡管他們可能依賴某些關(guān)鍵員工的專業(yè)能力和貢獻,但同時也可能對這些員工的強大能力感到不安。在這種情況下,采取平衡的策略至關(guān)重要。領(lǐng)導者可以通過分散權(quán)力、設(shè)置相互制約的機制等方式來減輕這種不安感,同時保持組織的有效運作。

簡而言之,無論是古代的帝王還是現(xiàn)代的企業(yè)家,都需要面對如何在信任和支持關(guān)鍵人物的同時,維護自身地位的問題。理解這一心理動態(tài),并采取適當?shù)拇胧﹣砥胶鈾?quán)力分配,是保持組織穩(wěn)定的關(guān)鍵。

漢初三杰之一的張良是漢高祖劉邦的謀士,他智慧過人,屢出奇計,為西漢的建立立下了很大的功勞。西漢六年(前201年),劉邦大封功臣時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是子房的功勞”,請他自選齊地三萬戶,作為封邑。 張良推辭不受,最后被封為留侯。

張良的謙遜,很多人頗為不解。劉邦的另一位謀士陳平就曾問張良說:“先生功高蓋世,榮寵受之無愧,又何必拒絕呢?我們追隨皇上,出生入死,今有幸得償所愿,先生不該輕言舍棄?!标惼揭姀埩家恍Σ淮?,又說:“先生足智多謀,非常人所能測度,莫非先生別有籌劃?”

張良斂笑正容,道:“我家?guī)资垒o佐韓國,秦滅韓時,我幸存其身,得報大仇,我愿足矣。我憑三寸不爛之舌,做了帝王的輔佐,貴為留侯,我還有什么遺憾呢?我只求追隨仙人遨游四方了?!?/p>

張良從此閉門不出,在家潛心修煉神仙之術(shù)。跟隨張良多年的心腹忍不住問張良說:“富貴榮華,這是人人都不愿放棄的,大人何以功成之時,一概不求呢?大人也曾是義氣中人,這樣銷聲匿跡,豈不太可惜了嗎?請大人三思?!睆埩茧S口一嘆說:“正因如此,我才有如此抉擇?。 ?/p>

張良的心腹聞言一怔,茫然不語。張良低聲說:“我年輕時,散盡家財,行刺秦王,追隨沛公,唯恐義不傾盡,智有所窮,方有今日的虛名。時下大局已定,天下太平,謀略當是無用之物了,我還能彰顯其能嗎?謀有其時,智有其廢,進退應時,方為智者?。 ?/p>

張良對外人從不袒露心聲,好友探望他,他從不議論時事。一次,群臣因劉邦要廢掉太子劉盈之事找他相商,他枯坐良久,最后只輕聲說:“皇上有此意愿,定有其道理,做臣子的怎能妄加評議呢?我對太子素來敬重,只恨我人微言輕,不能幫太子進言了?!?/p>

群臣苦勸,張良只是婉拒。群臣悻悻而去,張良的心腹對張良說:“大人一口回絕,群臣皆有怨色,再說廢立太子乃天下大事,大人怎忍置身事外,不聞不問呢?”

張良悵悵道:“皇上性情,我是深知的啊。此事千頭萬緒,關(guān)系甚大,縱使我有心插手,只怕也會惹來一身的麻煩。群臣怪我事小,皇上忌怪于我事大,我又能怎么樣呢?”

呂后派呂澤去強求張良,軟硬兼施之下,張良無奈給他出了主意,讓呂后請出商山四皓輔佐太子。劉邦一直崇敬這四個人,待見他們出山相助太子,大驚失色,自知太子羽翼已成,不得不放棄了廢太子的念頭。

呂后派人向張良致謝,張良卻回絕說:“這都是皇后的高見,與我何干呢?請轉(zhuǎn)奏皇后,此事千萬不要再提起了?!眳魏舐犃耸拐呋貓?,感嘆良久,她對自己的妹妹說:“張良不居功是小,棄智絕俗才是大啊。我先前只知道他智謀超群,今日才知他是深不可測,非我等可以窺伺得了的!”

劉邦死后,呂后專權(quán)。張良對世事的變故一概不問,求見他的大臣他也一律不見。呂后見他潛心研學道家養(yǎng)生之術(shù),便不以他為患,反而對他愈生欽敬。她派人對張良說:“人的一生,十分短暫,應該及時享樂。聽聞你為煉仙術(shù),竟致絕食,何須如此?切不要自尋煩惱了?!痹趨魏蟮囊辉俅叽傧?,張良這才勉強用飯。呂后對其他的大臣或殺或貶,卻獨對張良關(guān)愛有加。

劉邦在建立漢朝的過程中,他展現(xiàn)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但同時也伴隨著對權(quán)力的極度渴望和對潛在威脅的深刻警惕。這種安全感與猜忌之心在劉邦對待臣下的態(tài)度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登上皇位后,面對眾多功臣和異姓王,他的內(nèi)心充滿了復雜情感。一方面,他感激這些人在建立漢朝過程中的貢獻;另一方面,他又擔心這些人功高震主,威脅到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因此,劉邦不斷通過各種手段來削弱異姓王的權(quán)力,甚至不惜發(fā)動軍事打擊來平定叛亂。這種對權(quán)力的極度敏感和對潛在威脅的深刻警惕,構(gòu)成了劉邦安全感的核心。

張良作為劉邦的重要謀士,不僅智謀過人,更擅長洞察人性。他深知劉邦的猜忌之心和對權(quán)力的渴望,因此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和謹慎的態(tài)度。張良在漢朝建立后,選擇明哲保身,極少參與劉邦翦滅異姓王的殘酷斗爭。他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避免卷入宮廷政治的漩渦中。同時,張良還通過奉行黃老之學、無欲無求的方式來進一步降低自己的威脅感,使劉邦對他深信不疑。

在具體行動上,張良也展現(xiàn)出了高超的智慧和技巧。例如,在面臨劉邦的猜疑時,他能夠巧妙地運用各種借口和理由來規(guī)避風險,避免直接觸怒劉邦。此外,張良還善于在關(guān)鍵時刻提出建設(shè)性意見,幫助劉邦鞏固統(tǒng)治地位,從而進一步鞏固自己在劉邦心中的地位。即使在劉邦死后呂后專權(quán)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始終如一獲得信任并安然無恙。

曾母投杼與息壤之誓

東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秦武王嬴蕩派左丞相甘茂出使魏國,約魏國共同攻打韓國,并派大夫向壽做他的助手。到達魏國以后,甘茂與魏國國相公仲侈相交甚歡。然而,他讓向壽回國對嬴蕩說:"魏國倒是答應出兵,不過臣希望大王不要進攻韓國。"

甘茂回國時,贏蕩親自在息壤迎接他,不解地問:"既然事情順利,為什么丞相要我放棄進攻?"

甘茂說:"宜陽是韓國的大縣,規(guī)模相當于郡,加上山高水遠,路途艱險,很難攻打。"

"丞相擔心兵力不夠?"嬴蕩問。

"怎么說呢?"甘茂想了想說,"從前,魯國有個與曾參同姓名的人殺了人,有人告訴曾參的母親,曾母無動于衷,仍然坐在那里織布??墒牵舆B三個人都來告訴她,她還是相信了,扔下手中的機杼,跳下織布機,越墻而逃。臣的才能不如曾參,大王對臣的信任也不如曾母對兒子的信任,猜疑臣的人更不止三個,臣擔心大王也會投杼下機。當年樂羊攻打中山國,三年才攻下來?;貋頃r,魏文侯把別人告發(fā)樂羊的一大箱信拿出來。樂羊深受感動,他說:'這不是臣的功勞,是君的功勞。'"

"丞相好像對寡人不放心?"

"大王,臣是羈旅之臣,要是楞里子、公孫爽抓住出兵韓國的事情來攻擊臣,大王一定會聽信他們的話。那樣,不但攻打宜陽會前功盡棄,大王也要背上欺騙魏王的惡名,臣白白地與公仲修結(jié)下怨仇。"

贏蕩沉思半晌,語氣堅定地說:"寡人不會聽信讒言的。請與足下在這里盟誓。"于是,兩人就在息壤立下誓言。這年秋天,甘茂率領(lǐng)大軍攻打宜陽。由于秦軍長途跋涉,疲憊不堪,加上韓軍頑強抵抗,五個月還沒攻克。楞里子和公孫爽等人果然紛紛誹謗甘茂。嬴蕩也有些疑慮,就派人召甘茂回國。甘茂對嬴蕩的使者說:"息壤還在原來的地方!"

使者把甘茂的話轉(zhuǎn)告了嬴蕩,嬴蕩恍然大悟,說:"有這回事!是寡人險些誤了大事。"

于是,他征發(fā)秦國全部兵力到宜陽協(xié)助甘茂作戰(zhàn)。

次年,秦國軍隊終于攻陷了宜陽。

這段史料深刻揭示了在復雜政治環(huán)境中建立與維持信任的極端困難性,尤其是在涉及國家利益、權(quán)力斗爭和人性弱點的背景下。人性中固有的安全需求往往導致個體在面對不確定性和潛在威脅時產(chǎn)生多疑和猜忌。在這段史料中,秦武王嬴蕩雖然對甘茂有所信任,但在面臨外部壓力(如楞里子、公孫爽等人的讒言)和內(nèi)部挑戰(zhàn)(如秦軍久攻不下宜陽產(chǎn)生的挫敗感)時,這種信任極易動搖。最親密的母子關(guān)系都擋不住三人成虎的人性猜疑,更何況帝王與臣屬之間,在復雜多變的政治局勢中,更難以完全擺脫人性中的這一弱點。甘茂與秦武王的信任關(guān)系是極其脆弱的,一旦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馬上受到?jīng)_擊。這說明了信任的建立需要長期而持續(xù)的努力,且需要雙方共同維護,而破壞信任則可能只需一瞬間。

盡管面臨重重困難,甘茂通過堅持自己的信念和與秦武王在息壤立下的誓言,最終贏得了秦武王的再次信任和支持。這說明了在信任危機中,堅定的信念和明確的承諾對于維護信任關(guān)系至關(guān)重要。同時,也提醒我們在建立信任時,應該注重雙方之間的共識和承諾,并努力將其轉(zhuǎn)化為實際行動。

功高就一定震主?

作為功高震主的將相,如何順應上位者的人性,打消其猜疑甚至猜忌之心從而保全自己呢?同為戰(zhàn)國四大名將的白起和王翦給了我們不一樣的答案。

白起之死

秦昭襄王贏稷派五大夫王陵再次率軍討伐趙國時,武安君白起因患病沒有去。王陵幾次失利,贏稷派兵支援王陵,王陵仍不能取勝。這時,白起恰好病愈,贏稷便想派他代替王陵攻打邯鄲。白起卻說:"邯鄲不容易攻下。秦國雖然在長平大獲全勝,但軍隊傷亡過半。再長途跋涉進攻趙國的都城,那么,趙國和諸侯的援軍只要內(nèi)外夾擊,秦軍必然失敗。"

贏稷讓丞相范雎去勸說白起。白起和范雎本來就有嫌隙,當然毫無效果。贏稷無法,只得派左庶長王屹替代王陵。

王屹圍困邯鄲很久,同樣不能攻克。他和諸侯的援軍交戰(zhàn),也屢遭失敗。

消息傳到咸陽,白起不無得意地說:"大王不聽我的計策,現(xiàn)在怎么樣?"

這話傳到贏稷的耳中,他惱羞成怒,強令白起前去指揮軍隊,白起又以病重為由,不肯動身。

東周郝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十月,贏稷索性免去白起的官爵,將他貶為士兵,流放到陰密。十二月,贏稷調(diào)動更多的士兵駐扎在汾城旁。白起因病未能去陰密,仍滯留在咸陽城內(nèi)。這時,邯鄲城下,各諸侯國援軍合力向王屹發(fā)動進攻,王屹抵擋不住,連連敗退。秦軍的告急使者每天都在邯鄲與咸陽之間往返奔走。贏稷更加惱恨白起,他氣急敗壞地派人把白起驅(qū)逐出咸陽城。白起出了咸陽西門十里,來到杜郵。范雎向贏稷進言:"大王,聽說白起口吐怨言,心懷叵測。"贏稷馬上派使者追上白起,賜給他一柄佩劍,讓他自裁。白起拔出劍來,橫在頸前,仰天長嘆一聲,隨即悲憤自殺。

秦國百姓都可憐他的不幸遭遇,許多人偷偷在家里祭祀他。

王翦滅楚

秦始皇帝二十一年,秦國已經(jīng)先后滅掉了韓、趙、燕、魏四國,威震四方。秦王嬴政雄心勃勃,準備一舉消滅楚國。他派出大將王賁進攻楚國。王賁一鼓作氣,攻下了楚國的十多座城池。消息傳來,嬴政興奮不已。他想再派軍隊協(xié)助王賁,便問大將李信:"我想拿下楚國,你看需要多少軍隊?"

李信回答說:"至多二十萬人馬。"

嬴政心里十分舒坦,又問老將王翦:"王將軍以為呢?"

王翦說:"臣以為非六十萬不可。"

嬴政不高興地說:"王將軍老了,怎么這樣膽怯!"

他隨即派大將李信、蒙恬率領(lǐng)二十萬大軍進攻楚國。王翦見嬴政聽不進自己的勸諫,便稱病辭職,返回故鄉(xiāng)頻陽。

李信與蒙恬兵分兩路,李信攻平輿,蒙恬攻寢地,分別大敗楚軍。在攻下鄢、郢兩地之后,李信揮師西進,準備到成文與蒙恬會合。然而,楚軍重新會集起來,尾隨在李信的后面,追趕了三天三夜,然后突襲了李信的軍隊。秦軍措手不及,被殺得大敗。李信只得率領(lǐng)殘部狼狽不堪地逃回秦國。

嬴政氣得暴跳如雷,他后悔沒有聽從王翦的勸告,連忙親自來到頻陽向王翦道歉。他說:"寡人沒有采用將軍的計謀,李信果然讓秦軍蒙受了恥辱。將軍雖然有病,難道忍心拋棄寡人嗎?"王翦故意推辭道:"臣實在病得無法帶兵。"

嬴政有點著急了,說:"將軍不必多說啦。"王翦見嬴政態(tài)度懇切,便說:"大王一定要用臣,非六十萬軍隊不可。"

嬴政忙說:"一切都聽將軍的計謀。"

王翦立刻率領(lǐng)六十萬大軍討伐楚國。嬴政親自到霸上為他餞行。王翦說:"臣這次抱病出征,不圖別的,只求多賜良田美宅。"

嬴政笑著說:"將軍放心吧,難道還怕日后受窮嗎?"

王翦說:"作為大王的將領(lǐng),不論功勞多大,也不能封侯。所以,趁大王還看得起臣,多要些田宅,也好為子孫留下產(chǎn)業(yè)。"

嬴政聽罷大笑不止。

王翦率領(lǐng)大軍抵達武關(guān)以后,又連續(xù)派遣五位使者飛騎趕回咸陽,向嬴政索求田宅。他的一位部將大惑不解,說:"將軍討賞,太過分了吧!"王翦微微一笑,說:"大王一向粗暴多疑。如今他把國內(nèi)的軍隊全部交給我,我要不多求些田產(chǎn)為子孫謀利,大王反倒要猜忌我了。"

秦始皇帝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王翦率領(lǐng)大軍攻取陳地以南的土地,一直抵達平輿。楚國聽說王翦率領(lǐng)大軍增援,也出動國內(nèi)的全部兵力抵抗。王翦下令全軍堅守營寨,不與楚軍交鋒。楚軍每天派兵挑戰(zhàn),秦軍卻始終不肯應戰(zhàn)。王翦每天讓士兵休息、沐浴,享用美酒佳肴,還親自走遍營帳去慰問將士,和他們一起進餐,深得全軍將士的擁戴。

過了很長時間,王翦專門派人到各營帳打聽將士們在做什么游戲。

派去的人回來說:"將士們都在做投石和跳躍的游戲。

王翦露出了笑容:"好!這樣的軍隊可以投入戰(zhàn)斗了。"

楚軍見天天罵陣,秦軍都毫無反應,士氣一天天衰落下去。后來,他們終于沉不住氣了,揮兵東去。王翦立即指揮軍隊尾隨在后面追擊楚軍。秦國將士養(yǎng)精蓄銳,一個個精神抖擻,恰似猛虎下山一般。楚軍大敗,王翦乘勝前進,斬殺了 楚國將領(lǐng)項燕,并連續(xù)奪取楚國的許多城鎮(zhèn)。

秦始皇帝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翦和大將蒙武率軍俘獲了楚國國君熊負芻,消滅了楚國,在那里設(shè)置了楚郡。

《資治通鑒》中這些史料生動地記載了白起之死以及王翦滅楚的過程,同為戰(zhàn)國時期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四大名將,因為對上位者安全感人性的把握和順逆處理方式不同從而結(jié)局也完全不一樣。白起面對秦王的命令或者安排,應了一句俗話“不作不死”,要么不顧秦王面子多次拒絕出征,要么以生病為托詞陽奉陰違,要么事后諸葛亮般的幸災樂禍,加之他人之讒言,一步步將秦王的不信任和猜忌之心放大最后終于引起殺心。反觀王翦無論是在出征前后的征兵和秦王的溝通無一不體現(xiàn)其順應領(lǐng)導的人性的高超手段,意見不被采納時不直接對抗而是選擇稱病辭職,六十萬大軍征兵在手時多次請求田宅以表自己無野心只圖富貴安逸從而消除秦王疑慮;王翦的這些舉措不僅幫助嬴政恢復了對他的信任和支持,還穩(wěn)定了國家的局面,并最終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上位者也是人,其人性不會因為是帝王還是平民而改變,為將為臣者,對此不可不察,順者生逆者亡,順逆的都是人性。

帝王心性與猜忌之殤

衛(wèi)太子劉據(jù)是衛(wèi)皇后的兒子,年僅七歲就被立為太子。漢武帝劉徹二十九歲時才有了劉據(jù),因此視他如掌上明珠。劉據(jù)長大后,性情溫和,做事謹慎,跟劉徹的性格相差很遠,再加上劉徹寵愛的幾個夫人都生了兒子,劉徹對衛(wèi)皇后和劉據(jù)的寵愛便逐漸淡薄了。

劉徹每次巡游各地,都把朝政交給劉據(jù)處理。劉據(jù)為人厚道,討厭酷吏,那些受劉徹重用的酷吏便想法詆毀他。大將軍衛(wèi)青死后,這些大臣認為劉據(jù)已經(jīng)失去靠山,就千方百計尋找他的過錯。劉徹和兒子的關(guān)系一向疏遠,衛(wèi)皇后也很難與他見面,這些大臣也就感到有機可乘。

一次,劉據(jù)謁見皇后,在宮中待的時間長了些。黃門蘇文向劉徹告密說:"太子在后宮調(diào)戲?qū)m女。"劉徹沒有說什么,只是把劉據(jù)宮中的宮女增加到二百人。又有一次,劉徹身體不適,派小黃門常融召劉據(jù)入宮。過了一會兒,常融回來對劉徹說:"太子聽說主上病了,喜形于色。"劉徹聽了沉默不語。不一會兒,劉據(jù)就進來問安了。劉徹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他臉上還留有淚痕,顯然剛剛哭過。劉徹感到奇怪,仔細訊問,才知道常融在說謊。劉沏一怒之下,把常融處死。

劉徹晚年時,猜疑心理越來越重,總認為有人用巫蠱詛咒他。有一次,他白天休息,夢見幾十個木頭人手持棍棒襲擊他,他驚醒后,就病倒了。直指繡衣使者江充與劉據(jù)和衛(wèi)皇后有嫌隙,他見劉徹已經(jīng)老了,害怕劉徹死后,劉據(jù)對他進行報復,就指使胡人巫師檀何對劉徹說:"陛下的病是由宮中的蠱氣引起的。"劉徹就派江充到皇宮掘地找蠱,又派按道侯韓說、御史章贛、黃門蘇文等人協(xié)助江充。

江充拿著詔書,先從后宮不受寵幸的妃嬪住處查起,一直搜到衛(wèi)皇后和劉據(jù)的住處。這伙人如狼似虎,每到一處都要掘地三尺,使衛(wèi)皇后和劉據(jù)連放張床的地方都找不到。江充得意地說:"在太子宮中挖出的木頭人最多,還發(fā)現(xiàn)了帛書,內(nèi)容大逆不道,應當立即奏報。"

劉據(jù)知道江充有意陷害,他非常恐懼,連忙找少傅石德商量對策。石德害怕因為是太子的師傅,一并被誅殺,就說:"前丞相、兩公主以及衛(wèi)氏,都是因為這種情況犯了事?,F(xiàn)在巫師和使者掘地得到了證據(jù),不知是巫師栽贓,還是實有其事,根本無法分辨。依臣看,可以矯節(jié)收捕江充等人,追查他們的罪行。"

劉據(jù)一怔,說:"江充是奉詔而來,怎么能逮捕他呢?"

石德嘆了口氣,說:"主上有病,住在甘泉宮,皇后和家吏請安,都不予奏報。主上存亡都不得而知。奸臣如此囂張,難道太子想走秦朝扶蘇的路嗎?"

劉據(jù)怯懦地說:"我作為人子,怎么敢擅殺呢?不如前往甘泉宮請罪,或許僥幸無事。"

然而,劉據(jù)準備前往甘泉宮,卻被江充挾持,情況越來越緊急。他被逼得走投無路,只好按照石德的計策行事。西漢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七月 九日,劉據(jù)派門客冒充皇帝使者,逮捕了江充等人。韓說懷疑使者是假的,不肯接受詔書,被當場殺死。劉據(jù)一見江充,氣得眼睛直冒火,咬牙切齒地罵道:"趙賊!先前你陷害趙王父子還不夠嗎?如今又來挑撥我們父子。"

他一聲令下,武士們就把江充亂刀砍死。隨即又把巫師檀何拖到上林苑,活活燒死。

劉據(jù)又派舍人無且連夜到未央宮稟報皇后,調(diào)集宮中車馬運載射手,打開武器庫,集合長樂宮的衛(wèi)兵,整裝待發(fā)。長安城頓時陷入一片混亂,人們都傳說"太子叛亂了"。

蘇文慌慌張張地逃出長安,到甘泉宮向劉徹稟報兵變的經(jīng)過。起初,劉徹不大相信,說:"太子是害怕被指控犯巫蠱罪,又痛恨江充,才發(fā)生這樣的變故。"

于是,劉徹派使者召劉據(jù)前來。使者不敢進城,回來謊報說:"太子已經(jīng)反叛,還要殺臣。臣只好逃回來了。"

劉徹怒不可遏,吩咐丞相劉屈鰲派兵捉拿劉據(jù)。劉屈鰲剛從長安逃出來,慌忙之中連丞相的印璽、綬帶都丟了。他派長吏乘傳車急速向劉徹奏報。劉徹問:"丞相在做什么?"長吏說:"丞相在封鎖消息,不敢發(fā)兵。"劉徹大怒,說:"事情已經(jīng)亂到這個地步,還封鎖什么消息!丞相沒有周公的風度,周公不是誅殺了管蔡嗎?"他當即賜劉屈鰲說:"捕斬反者,自有賞罰。"

劉據(jù)向百官發(fā)布告令說:"皇帝在甘泉宮,病情很重,疑有變故,奸臣想乘機叛亂。"于是,劉徹只好掙扎起來,親自趕到長安城西的建章宮,征調(diào)三輔附近各縣的軍隊,由劉屈鰲統(tǒng)一指揮。

他派使者假傳圣旨,把獄中的囚犯放出來,由石德及門客張光統(tǒng)領(lǐng),又派長安囚徒如侯持符節(jié)征調(diào)長水和宣曲的胡人騎兵。侍郎馬通立即追趕如侯,并告訴胡人:"如侯帶來的符節(jié)是假的,不能聽他調(diào)遣!"接著,他殺死如侯,帶領(lǐng)胡人騎兵進攻長安。

劉據(jù)親自來到北軍南門,召見護北軍使者任安,出示符節(jié),命令他發(fā)兵。任安拜受符節(jié)后,卻閉門不出。劉據(jù)無奈,只好將長安的市民強行武裝起來,帶著幾萬烏合之眾,來到長樂宮西門外,與劉屈鰲的軍隊交戰(zhàn)。

雙方混戰(zhàn)了五天,死傷幾萬人,大街上血流成河。追隨劉據(jù)的人越來越少,劉屈鰲的軍隊逐漸占了上風。

七月十七日,劉據(jù)兵敗,他逃向長安城南覆盎門。把守城門的司直田仁認為劉據(jù)與劉徹畢竟是親骨肉,就網(wǎng)開一面,讓劉據(jù)逃出城外,劉屈要殺田仁。御史大夫暴勝之勸阻說:"田司直是二千石大臣,要殺也得先請示。"

劉徹聞訊,大發(fā)雷霆,派人責問暴勝之:"司直放走反者,丞相殺他,是執(zhí)行國家的法令,大夫為什么擅自阻止?"

暴勝之惶恐不安,自殺身亡。

劉徹又派宗正劉長、執(zhí)金吾劉敢攜帶諭旨收回衛(wèi)皇后的印璽和綬帶。衛(wèi)皇后隨即自殺。劉徹責備任安在緊急關(guān)頭腳踩兩只船,沒有派兵攻打劉據(jù),把他與田仁一同腰斬。凡是劉據(jù)的賓客進過宮門的,一律處死;跟隨劉據(jù)發(fā)動兵變的,以謀反罪滅族;被劉據(jù)脅迫參加謀反的,全都流放到敦煌。

八月初八,躲在湖縣的劉據(jù)被追兵緊緊包圍,他無路可逃,只好上吊自殺。劉徹后來也弄清了劉據(jù)的謀反,其實是江充一手造成的,可惜為時已晚。

漢武帝晚年,寵臣江充利用巫蠱之禍逼死太子劉據(jù)的故事,深刻揭示了漢武帝雖作為帝王也依然存在的復雜而多面的人性特征。

漢武帝晚年變得多疑和猜忌,對周圍的人缺乏信任。這種心態(tài)在巫蠱之禍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他輕信江充等奸臣的讒言,認為太子劉據(jù)和其他人都在用巫蠱詛咒他,這種無端的猜疑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fā)生。這種多疑和猜忌的性格特點,使得漢武帝在關(guān)鍵時刻做出了錯誤的判斷,不僅失去了心愛的兒子,也損害了國家的穩(wěn)定。

固執(zhí)己見、偏聽偏信,不認真調(diào)查事情的真相,而是盲目相信江充等人的誣告,對太子劉據(jù)就采取了嚴厲的鎮(zhèn)壓措施。即使后來有人為他揭示真相,他也未能及時醒悟,直到太子被逼自殺后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這一事件不僅是他個人政治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挫折和悲劇,也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深刻的歷史教訓和反思。黑格爾說: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漢武帝因猜忌多疑和內(nèi)心的不安全感終于導致了太子的死亡,而后面類似的故事反復在歷史上上演,如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因猜忌太子劉劭導致政變被殺、唐太宗因更寵信四子而導致太子李承乾謀反被殺、唐玄宗因為猜忌囚禁第四子憤懣而死等等。

歷史上反復上演的這等類似故事,如父子間的猜忌、君臣間的不信任等,揭示了人性中多疑等不安全感的存在,并暗示了這些特征在某種程度上的固有性和難以完全克服的性質(zhì)。

人性中多疑等不安全感的固有性,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多疑和不安全感可能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在資源有限、競爭激烈的環(huán)境中,對潛在威脅的敏感和警惕有助于個體的生存和繁衍。每個人的成長經(jīng)歷、家庭環(huán)境和社會背景都會對其性格產(chǎn)生深遠影響。一些人可能由于過去的負面經(jīng)歷或性格特質(zhì)而更容易表現(xiàn)出多疑和不安全感。而這往往與個體的心理防御機制緊密相連。當個體感到受到威脅時,這些心理防御機制會自動啟動,以保護個體免受進一步的傷害。這種自動化的反應使得多疑等不安全感難以被輕易克服。

人們往往傾向于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和偏見來解釋他人的行為,這可能導致認知偏差和誤解。當個體對他人產(chǎn)生不信任時,這種認知偏差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多疑和不安全感的程度。

盡管多疑等不安全感具有固有性和難以完全克服的特點,但我們?nèi)匀豢梢酝ㄟ^一些方法來應對和減輕其負面影響:

首先是個人要增強自我意識,通過深入反思和了解自己的內(nèi)心需求和過去的經(jīng)歷,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到自己多疑和不安全感的根源,并學會在適當?shù)臅r候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

其次是建立有效溝通的方式,有效的溝通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傾聽他人的觀點和需求。通過建立良好的溝通習慣,我們可以減少誤解和沖突的發(fā)生,從而增強彼此之間的信任和理解。

再者,當我們感到無法獨自應對多疑和不安全感時,可以尋求家人、朋友或?qū)I(yè)人士的支持和幫助。他們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建議,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zhàn)。


更新時間:2025-07-07 10: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