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咱們書接上回!慶歷新政的余燼未冷,西夏的戰(zhàn)鼓聲漸遠。仁宗朝步入中后期,表面是“嘉祐之治”的升平景象,內里卻暗流洶涌:無子的隱憂如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名將的悲歌在文尊武卑的陰影下奏響,而一位鐵面無私的“閻羅”正端坐開封府,成為這個時代最耀眼的正義符號。
慶歷新政的浪潮退去后,宋仁宗趙禎的統(tǒng)治進入了相對平穩(wěn)的“嘉祐之治”(1056-1063年)。得益于前期劉娥的奠基、仁宗本人的寬仁以及范仲淹等能臣在地方或特定領域的努力(如韓琦、富弼后來也重入中樞),這一時期呈現出一些繁榮景象:
農業(yè)穩(wěn)定,手工業(yè)(絲織、瓷器、印刷)和商業(yè)(城市經濟、汴河漕運)持續(xù)發(fā)展。交子在四川的流通更為規(guī)范。
文壇領袖歐陽修倡導古文運動,門下聚集了王安石、曾鞏、蘇軾、蘇轍等未來巨星,文風為之一新?;钭钟∷⑿g(畢昇)開始應用,促進文化傳播。
大規(guī)模的內亂較少,百姓在“不折騰”的政策下得以休養(yǎng)生息。
仁宗本人也贏得了“仁”的廟號所代表的聲譽:他寬容納諫(雖然有時優(yōu)柔),生活節(jié)儉,關心民瘼,多次減免賦稅、賑濟災荒。史載“仁宗恭儉仁恕,出于天性”,成為士大夫心中理想君主的典范。
然而,這“盛世”的表象下,潛藏著深刻而危險的危機:
“三冗”危機加??!
恩蔭、科舉持續(xù)輸出官員,機構臃腫,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俸祿支出龐大。
為應對西夏和內部維穩(wěn),軍隊數量膨脹(達140萬),但戰(zhàn)斗力低下(更戍法弊端、訓練廢弛),軍費開支成為財政最大負擔。
龐大的官僚和軍隊俸祿、澶淵歲幣(30萬)、西夏歲賜(近26萬)、宗室開支、宮廷耗費等,使財政長期入不敷出,“積貧”之勢已成。
土地兼并嚴重!“不抑兼并”的國策下,官僚地主瘋狂兼并土地,“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大量農民淪為佃農或流民,社會矛盾尖銳。
邊防壓力未消!西夏雖名義稱臣,但小規(guī)模侵擾不斷,仍需重兵布防。遼國也虎視眈眈,借機敲詐(如“重熙增幣”,1042年,遼趁宋夏戰(zhàn)爭,以武力威脅,迫使宋每年增納銀十萬兩、絹十萬匹)。
最致命的隱患:沒兒子!仁宗生育過三個兒子,皆早夭。隨著年事漸高(嘉祐年間已四十多歲),儲位空虛成為帝國最大的不穩(wěn)定因素,引發(fā)朝野內外深深的憂慮和各方勢力的暗中角力。
“國本”空虛,如同懸在帝國頭頂的利劍。朝野上下,從宰執(zhí)大臣到普通士人,無不憂心忡忡。催促仁宗早立儲君的奏疏如雪片般飛入宮中。
仁宗何嘗不想有親生兒子?他廣納后宮,甚至寄希望于方士丹藥,但始終未能如愿。他內心對從宗室中選擇養(yǎng)子繼承大統(tǒng),存在本能的抗拒和不甘。同時,選擇誰?也牽扯到復雜的宗室關系和未來朝局的平衡。
以包拯、范鎮(zhèn)、司馬光、韓琦、文彥博等為代表的眾多大臣,不斷以社稷安危為由,冒死進諫,敦促立儲。言辭一次比一次懇切,甚至激烈。范鎮(zhèn)在一年多時間里連上十九道奏章,頭發(fā)都急白了!
最著名的事件發(fā)生在嘉祐年間。時任御史中丞的包拯,在一次關于立儲的激烈廷辯中,情緒激動,言辭懇切,說到動情處,唾沫星子直接濺到了仁宗的臉上! 仁宗一面用袖子擦拭,一面并未怪罪,反而被其忠誠和急切所感動,最終表示會認真考慮。
在巨大的壓力下,仁宗終于開始認真考慮收養(yǎng)宗室子。主要人選有兩個:
趙宗實(后改名趙曙),濮安懿王趙允讓第十三子,四歲時曾被劉娥接入宮中撫養(yǎng)(作為仁宗可能的替補),后因仁宗生子又送回王府。性格穩(wěn)重,頗有人望。
趙宗祐等其他宗室人選。
經過反復權衡和考察,在韓琦、歐陽修、包拯等重臣的支持下,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仁宗終于下詔,立趙宗實為皇子,改名趙曙(即后來的宋英宗)。這場持續(xù)十余年的立儲風波,終于塵埃落定,暫時穩(wěn)定了人心。
就在朝堂為立儲憂心忡忡之際,開封府衙內,一位傳奇人物正以他的鐵面無私,成為照亮帝國黑暗角落的明燈——他就是包拯!
包拯,字希仁。后世尊稱“包公”、“包青天”。其形象在戲曲小說中被高度神化,但歷史上的包拯,其剛正不阿、不畏權貴、明察秋毫、斷案如神,確為史實所載:
他廉潔自律?!瓣P節(jié)不到,有閻羅包老!” 這句民諺道出了他的清廉剛正。他生活簡樸,對貪官污吏深惡痛絕。
他是權貴的克星。在擔任知諫院、權知開封府期間,他彈劾過無數權貴,包括仁宗寵妃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因包拯激烈反對其一日內除授四使的任命)。他執(zhí)法如山,皇親國戚犯法,亦不寬貸。
他明察善斷。他善于推理,重視證據,體察民情。在開封府任上,改革訴訟程序(打開正門,允許百姓直入公堂陳冤),清理積案,斷案公正高效,贏得百姓愛戴。
“鍘美案”的原型與演繹:
歷史上并無完全對應的“陳世美”。但包拯確曾處理過一起涉及皇室宗親的重大案件,成為后世“鍘美案”、“鍘國舅”等故事的原型。
嘉祐年間,有位高權重的勛戚(一說為駙馬都尉,一說為外戚張堯佐家族中人),依仗權勢,橫行不法,欺壓百姓,甚至草菅人命。受害者家屬告狀無門,最終訴至開封府包拯處。
包拯不畏強權,頂住巨大壓力(包括來自宮中的說情甚至威脅),秉公執(zhí)法,查清案情,依法嚴懲了這位皇親國戚!此案震動京師,極大震懾了不法權貴,也讓“包青天”之名傳遍天下。
后世戲曲(如《秦香蓮》)將這一事件藝術化,虛構了忘恩負義、殺妻滅子的“陳世美”形象,并賦予包拯“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三把御鍘,專鍘違法犯罪的不同等級權貴,使其“鐵面無私”的形象深入人心,成為正義的化身。
包拯的存在,是仁宗朝寬容政治環(huán)境和士大夫氣節(jié)的體現。他如同一柄利劍,雖不能根除體制性腐敗,卻最大程度地維護了法律的尊嚴和社會的相對公平。
在文星璀璨的仁宗朝,一位出身行伍、戰(zhàn)功赫赫的名將,卻以悲劇收場,深刻詮釋了宋朝“崇文抑武”國策下武將的悲哀——他就是狄青。
狄青,字漢臣,出身貧寒,因代兄受過而臉上刺字(黥面),發(fā)配從軍,成為地位低下的“配軍”。但他勇猛善戰(zhàn),謀略過人,在西北對夏戰(zhàn)爭中崛起:
跟隨范仲淹(范對其有知遇之恩,教其讀《左傳》)。
參與好水川、定川寨等戰(zhàn)役。
夜襲昆侖關(1053年)是他最輝煌的戰(zhàn)績!時值廣源州蠻酋儂智高叛亂,占據邕州(今南寧),建立“大南國”,連破嶺南九州,圍攻廣州,震動南方。狄青臨危受命,任宣徽南院使、荊湖南北路宣撫使,率軍南征。他出其不意,于上元節(jié)(元宵節(jié))之夜,趁叛軍松懈,率精兵冒雨突襲險關昆侖關,一舉擊潰儂智高主力,迅速平定叛亂!此戰(zhàn)堪稱經典奇襲戰(zhàn)例。
憑借赫赫戰(zhàn)功,狄青步步高升,直至樞密使(最高軍事長官)!成為北宋歷史上少有的以武將身份擔任樞密使的人(之前多為文官)。
狄青的迅速躥升,打破了宋朝“以文制武”的潛規(guī)則,引起了文官集團的強烈不安和敵視:
他臉上的刺字(“面涅”)成為文官們鄙夷和攻擊的焦點,被視為“出身不正”。
文官們認為狄青擔任樞密使是“武夫掌國柄”,嚴重威脅朝廷體制和安全。他們不斷上疏彈劾,捕風捉影地構陷。
歐陽修(曾賞識狄青才能)也上書,認為狄青“得軍情”,家“犬生角”,京師大水淹至狄府而止等“異象”是上天警示,要求罷免狄青。
文彥博更是當面質問仁宗:“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但得軍情,所以有陳橋之變!”(暗示狄青可能成為下一個趙匡胤)。這句話精準地擊中了仁宗和整個文官集團最敏感的神經!
狄青家中夜間焚紙祭神,被謠傳為“狄青家夜有怪光”,意圖不軌;士兵們對其愛戴,被說成是收買軍心。
仁宗雖知狄青忠心,但在文官集團持續(xù)不斷、眾口鑠金的攻訐下,加之對武將掌權的本能恐懼,最終動搖了。嘉祐元年(1056年),狄青被罷去樞密使,外放為陳州知州。
在陳州,狄青備受朝廷猜忌和地方官監(jiān)視(朝廷每月派宦官“撫問”兩次,實為監(jiān)視)。他憂懼交加,郁郁寡歡,僅僅半年后(嘉祐二年,1057年三月),便疽發(fā)髭(胡須部位毒瘡發(fā)作)而卒,年僅四十九歲!一代名將,沒有戰(zhàn)死沙場,卻在文官的唾沫星子和朝廷的猜忌中,含恨而終!
狄青之死,是宋朝“崇文抑武”國策走向極端化的悲劇縮影。它極大地挫傷了武將的報國熱情,加劇了軍隊戰(zhàn)斗力的下滑,也為后世在面對更強大外敵(女真)時的潰敗埋下了伏筆。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五十四歲的宋仁宗趙禎病重。這位在位長達四十二年的皇帝,一生仁厚寬和,卻也飽受無子、改革挫敗、邊患、財政等問題的困擾。
臨終前,他召見宰相韓琦、曾公亮,樞密使張昪,參知政事歐陽修、趙概等重臣至福寧殿御榻前。仁宗已不能言,只能用目光示意。韓琦等人含淚奏道:“陛下放心,皇太子(趙曙)仁孝,天下歸心。”仁宗聞言,微微頷首,兩行清淚滑落。
是月二十九日(一說三十日),宋仁宗駕崩于福寧殿。消息傳出,“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于大內之前”。洛陽焚燒紙錢的煙霧遮天蔽日。遼國皇帝耶律洪基(遼道宗)聞訊,也抓住宋朝使者的手痛哭:“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并下令在遼國為仁宗建“衣冠?!保e國哀悼。一個能讓敵國君主和本國乞丐同聲哀悼的皇帝,在中國歷史上實屬罕見。
仁宗駕崩后,養(yǎng)子趙曙(宋英宗)繼位。這位在宗室府中長大、性格有些敏感內向的新君,登基之初便面臨兩大挑戰(zhàn):
如何定位生父?
英宗是仁宗養(yǎng)子,其生父是濮安懿王趙允讓。他該稱仁宗為“皇考”(父親),還是稱生父為“皇考”?這引發(fā)了北宋中期著名的“濮議”大論戰(zhàn),撕裂了朝堂。
如何應對帝國積弊?
“三冗”問題更加嚴重,財政瀕臨崩潰,社會矛盾加劇,改革的呼聲再次高漲。
仁宗的時代結束了。他留下了一個表面承平、內里危機四伏的帝國,一群經歷了慶歷新政洗禮、思想活躍的士大夫(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等已嶄露頭角),以及對“仁政”的深切懷念。他個人的寬仁與帝國的積弊形成了鮮明對比。而尋找解決之道、試圖扭轉國運的重任,即將落在下一代君臣的肩上。
仁宗駕鶴西去,英宗倉促繼位。濮議的硝煙即將彌漫朝堂,而一個更為激進的改革者——王安石,正帶著他的“熙寧新法”,在歷史的轉角處靜靜等待。大宋王朝,即將迎來它最具爭議也最為關鍵的轉折點!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