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兒其實也不能怪學子們功利,殿試歸根到底還是要官家提出幾個問題,
然后下面的新科進士們根據這些問題弄出一篇正正經經的政治論文出來。太學里有一則傳聞,
建炎三年首次科舉時,因為尚且在宋金全面交戰(zhàn)時期,官家就直接以此為題了,
首先就是問的是宋金兩國交戰(zhàn)四年,從長久來看,宋何以勝?
那時候胡銓一篇萬字雄文驚艷東京城,可惜當年的胡編修太狂,
把首相副相外加樞相一頓褒貶,成功得罪了官家之外當年的所有大宋高層,
最后只得了個第五,連一向喜聞樂見的榜下捉婿都沒他的份。
不過可喜可賀的是這么些年他一直保持這個犀利的風格,這些年主編邸報那真是馳名海外,
震動中華。還有同期的虞允文,經歷也堪稱傳奇,
卻因為涉及軍事統(tǒng)計司不免為人稍微忌諱。話說回來,金國已經殲滅,
國家是明顯要休養(yǎng)生息的,如果趙官家這個時候微服出巡一次,
就會發(fā)現雖然遷都已經成了定局,但是內城外城依然是人員交通往來,漕運通達,
外賣車穿梭于州橋南北,天街外士子聚集,竟然也是一派文華盛世之態(tài),仿若仁、英之時。
尤其是內城朱雀門以內、相國寺以南,昔日太學、國子監(jiān)為核心的地方,周邊酒樓、小店,
不必進去都能聽見太學生們議論之聲。而這其中,相國寺正南的一條橫街之上,
最正中處正是出名的“宋嫂魚羹”正店,
因為他們家的招牌菜上了《東京夢華錄》回東京后被官家找到后資助開店,
甚至一度提供鮮魚,這些年生意一直紅火,盡管價格高昂,
不少太學生還是討個彩頭在這里聚餐。但也未必能排上號。“彬甫,懋修,
你們看這些年輕人,可像我們當年?”說話之人是個大嗓門,不過三十來歲年紀,
卻生了個包公臉。如果不是在包間里,那么他一定會被認出來,
正是這些天屢屢被提及的鴻臚寺邸報編修胡銓。
那么跟他同桌吃飯的兩位自然也不是旁人,正是張魯王的女婿,
剛剛升值為樞密院承旨兼判軍事統(tǒng)計司的虞允文和馬上要被外放的中書舍人梅爍。沒錯,
兩人都是因為北伐時表現出眾而升官了,尤其是梅舍人,
看看現在中樞大員們的經歷就知道了,每個主政一方的經歷,何以入秘閣?
他們三人都是建炎三年那一屆的進士,看著這幫學弟們高談闊論,
自然也有幾分笑意盈盈,感懷青春。誰還沒年輕過???
誰年輕的時候沒有點荒唐事、黑歷史?“胡兄說的是,當年額們談論的都是戰(zhàn)和之事,
小弟一路揍(走)來,聽到的卻是五花八門什么都有?!闭f話的正是當年的小虞探花,
其實他二十歲出仕做官,到現在也還不算中年,妥妥美青年。
就是當年替官家去給四太子金兀術送戰(zhàn)書,差點被砍頭祭旗,
后來又被他的親衛(wèi)契丹余孽太師奴一巴掌扇掉了兩顆牙,現在說話還稍微有點漏風。
這可把他老婆和岳父心疼壞了。尤其是張榮最是護短,
特別關照把俘虜太師奴弄到他的水軍去當苦役疏通河道,
在賣去西遼之前會一天工作十個時辰,累死就埋不死就賣。
即將赴任的梅舍人也說:“是啊,好笑的是明明手里都拿著《河渠書》,
卻不肯討論黃河治理的問題,也不知道是不是怕別人學去了自己的真知灼見。
”胡銓不以為意,“自古治水都是邦國大事,要是有主意能實行別說得個好名次授官,
只怕史書上都能留名,官家更不會吝嗇封賞。但是一味抱殘守缺,閉門造車,
卻不信能有什么成就,別因為太過荒唐給刷了下去?!笔堑?,
本次科舉還有一大特色就是不在全員錄取。趙官家經過歷史學習,
北宋殿試之所以到了殿上便沒有落榜的事是因為仁宗朝一個學業(yè)不過關的太學生張元的經歷。
此人在殿試中多次落第,懷著對宋朝的怨恨來到西夏,成為了西夏國主李元昊的國相,
并且?guī)椭飨脑诤盟ㄖ畱?zhàn)擊敗了宋軍。帶著勝利者的喜悅,
這廝還寫下了那首著名“夏竦何曾聳,韓琦未足奇。滿川龍虎輦,
猶自說兵機”來諷刺當時宋國的“棟梁之才”,
并且他還在末尾署上了自己(西夏)“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這一堆顯赫的官稱,
對宋國考試體制錄取赤裸裸地羞辱。趙官家認為這種因噎廢食的行為簡直就是舊宋惡臭,
必須要在他的紹宋革除,因此本次科舉實行的是差額錄取制度,參加者有吧百多人,
但錄取名額仍舊是六百人,分為五等。如果有不滿的落第士子,
官家表示他們也可以考慮一下去投靠城西撫養(yǎng)著兩個西夏末代王子的御營騎軍統(tǒng)領嵬名云哥,
幫助西夏復國謀求高位,至于會不會嚇到嵬名云哥而被他割下腦袋送給朝廷,
趙玖官家概不負責。虞允文和梅爍哪里不知道這位老大哥多么敢說,不過您可不是官家,
還是注意一點好。于是轉移了一下話題道:“也是太平盛寺(世),才會有這么些雜事討論,
不然堯山之前,都是軍旅之時,哪來這么多繁雜,可不就是戰(zhàn)和二字嗎?
不過是我等有幸得逢圣主臨朝,親眼看著這一天。不過還是官家說的對,以后的路還很長,
懋修此去磁州知州府事,也是任重道遠,地方民生,其重不在治理黃河之下。
”還有一層意思,前一任的大宋磁州知州,乃是建炎三十六功臣之首的宗澤,梅爍此去,
雖然是官家對他的信重,卻也有莫大壓力。而且據相州知州,他們同屆狀元趙伯藥介紹,
地方分田地問題,在磁州也很棘手。官家說的如此嚴厲,但有一個問題他忽略了,
當年那些為了抗金拋家舍業(yè)跑到太行山里,陜州城里的本地大豪、陜洛豪杰,
如果有命回歸故土,也在均田地的行列嗎?如果在,也太傷這些忠貞之士的心了,
人家對大宋忠貞之心可是天日昭昭,孤軍奮戰(zhàn)艱苦可想而知;如果不在,
官家口含天憲豈不是笑話?梅爍一時苦笑,只恨自己沒有宗忠武的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