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元收好玉符,眼中清光閃爍,似有玄奧線條交錯。
“太子殿下的劫數(shù),果然和薛家花船脫不了干系。”
“尋常人看不見冤魂,可咱們太子爺……本就該是個死人?!?/p>
“沒想到第一次煉元陽符,竟是為朱標準備的?!?/p>
他啞然失笑,抬手間,其余玉片盡數(shù)懸浮。
各色符篆光芒依次浮現(xiàn),被他一一刻下。
片刻后,一枚澄黃玉符落入掌心。
完工后,張培元換上算命行頭,推門而出。
秦淮河邊,喧囂如常。
朱棣風塵仆仆歸來應天,卻未急著面圣,只因覲見之事,全憑朱元璋一紙詔書,而非他心意可決。
姚廣孝曾暗中提醒,太子命不久長,言語間透著玄機。
剛踏入應天,朱棣便直奔東宮,急切探望長兄。
“什么?大哥今晨竟不在宮中?”
朱棣眉頭緊鎖,撲了個空,心中不安更甚,忙追問呂氏:“嫂嫂,實話告訴我,大哥最近身子骨究竟如何?”
提及朱標近況,呂氏輕嘆,娓娓道來近日種種異樣。
她未多想,也未料到日后朱允炆會被這位叔叔逼得皇位不保。
畢竟,朱棣自幼與朱標形影不離,兄弟情深,親如一人。
況且,太子病況早非秘密,朱棣若有心,總能探得真相。
呂氏遂將朱標近日怪狀一五一十告知。
“大哥最近神神叨叨,常獨坐房中喃喃自語,臉色也愈發(fā)憔悴?”
“還總往秦淮河邊跑,這是怎么回事?”
朱棣聽罷,心頭憂慮如潮水翻涌。
忽而,他憶起父皇書信中提及的高人,忙問:“父皇曾說,有位高人救過大哥,這次他沒再出手嗎?”
“此事我也不甚清楚,或許殿下頻頻去秦淮河,就是為了尋那位道長吧?!?/p>
呂氏搖頭,語氣中帶著幾分猜測。
“多謝嫂嫂告知?!?/p>
朱棣心事重重,告別東宮,決意親自前往秦淮河一探究竟。
若大哥真有閃失,朝堂風云必將劇變。
身為藩王,他處境也將左右為難。
最理想的,莫過于朱標安然繼位,他安心做燕王,兄弟一文一武,共守大明江山。
可姚廣孝的預言從未落空,他為何不敢出手相助?
父皇口中的那位高人,又因何故遲遲不現(xiàn)身?
莫非真知大哥此劫難逃,故而避而不見?
秦淮河畔,微風拂面,夾雜著市井喧囂。
朱棣坐在馬車中,思緒如亂麻紛擾。
忽見前方一處算命攤,布幡上“仙人指路”四字迎風招展。
攤前坐一年輕道士,氣質清逸,旁還有一華服女子。
找不到大哥,不如算上一卦?
這念頭不知怎的,突兀冒出。
攤前,張培元一襲素白道袍,木簪高束,仙風道骨。
余光瞥見遠處華貴馬車下來一人,他嘴角微揚。
今日又遇貴人,看來與老朱家緣分不淺。
“蘇掌柜,這玉符給你,掛在店中即可保平安?!?/p>
“這枚小的養(yǎng)顏符,隨身佩戴,氣色自會更佳。”
張培元遞過昨晚煉制的玉符,笑對蘇如意道。
“多謝小道長,改日來我店里坐坐呀!”
蘇如意接過玉符,迫不及待回店嘗試,揮手上了馬車。
恰此時,朱棣大步走來。
“請?!?/p>
張培元打量這位身形挺拔、滿身軍旅氣息的男子,抬手示意。
“小道長,你這攤子,靠哄女子賺錢吧?”
朱棣大大咧咧坐下,眼神審視著對面年輕道士,語氣滿是質疑。
他從未將張培元與父皇口中的高人聯(lián)系起來。
這道士年紀輕輕,怎看也不像仙風鶴骨的世外高人。
倒更像憑一副好皮囊,專騙女子甜言蜜語的江湖郎中。
“貴人何不先算一卦?”
張培元神態(tài)從容,眼中閃過一絲晦澀光芒,已窺見朱棣氣場。
此人貴氣沖天,隱隱有潛龍之勢,夾雜殺伐之氣,卻被貴氣壓住。
不愧是鎮(zhèn)守邊關、繼承老朱果斷之風的燕王。
印堂略暗,未至大兇之兆。
“貴人手上沾的亡魂,可真不少。”
“近日恐有小劫,就在今日,或受皮肉之苦,傷自他人而來,不過無礙。”
張培元搖頭輕笑。
朱棣眉梢一挑,點頭道:“你眼力倒是不差。”
戍邊多年,他殺敵無數(shù),身上煞氣,連尋常人都能察覺。
可隨即眼神一冷,笑道:“后半句可就未必準了。”
“天下之大,誰能傷我燕王?”
“信不信由貴人,算命一事,全憑心意?!?/p>
面對隱含殺氣的朱棣,張培元淡然如常。
“小道長膽識過人!”
朱棣略感意外。
尋常人面對他這沙場磨礪的威勢,早就嚇得腿軟。
連大侄子朱允炆,見他都躲著走,像是怕被吞了似的。
這年輕道士卻氣定神閑,倒是勾起他的興趣。
“若貴人愿信,我便多說幾句;若不信,也就罷了?!?/p>
“比如,你兄長近日的怪事。”
此言一出,朱棣身軀一震,驚疑不定地看向張培元。
連大哥的事他也能算出?
莫非此人真如姚師一般,是掐指一算便知天機的奇人?
想到這,朱棣收起戲謔,態(tài)度柔和幾分。
因姚廣孝的緣故,他深知民間確有能人,輕易不可得罪。
“小道長,不妨說說,我兄長究竟怎么了?”朱棣沉聲問道。
“你兄長被怨靈纏身,雖未直接害他,但活人久伴陰魂,陽氣必損,久而久之,身虛命短。”
張培元語氣平靜。
“大膽!竟敢妖言惑眾!”
朱棣怒氣上涌,沉聲道:“尋常鬼祟,連我身都近不了,何況大哥?”
他略通鬼神之說,知曉邪祟畏懼陽氣與殺伐之氣。
更何況,承載大明國運的貴氣,最是鬼物克星。
大哥怎可能被怨靈纏上?
可張培元下一句,如冷水澆頭,熄滅了他的怒火。
“你兄長命格特殊,本該早已隕落。”
朱棣眼角一跳,震驚無比。
連這都能算出?
若非姚師暗中點撥,父皇又來信,他至今都未必知曉。
他此次回京,正是為此事。
這道士竟一口道破?
莫非真遇上了高人?
他尚不知,朱標的命,正是張培元親手救回。
“方才多有冒犯,本王戎馬慣了,性子直率?!?/p>
朱棣爽快認錯,毫無王爺架子。
對方多半已算出他的身份,他也無需遮掩。
“敢問小道長,這怨靈該如何處置?”
朱棣問得巧妙,未直接請對方出手,只問解決之法。
“你身上殺氣,足以震懾冤魂,甚至讓其魂飛魄散,但你兄長不會同意如此行事。”
“此元陽符,拿去可護他免受陰氣侵蝕?!?/p>
張培元取出煉好的玉符,遞了過去。
朱標應是借怨靈追查薛氏一案。
那些怨靈,多為被擄至花船的苦命女子,此事張培元早有察覺。
若他不出手,蘇如意恐也淪為怨靈之一。
正是這些亡魂,助朱標尋得證據(jù),將貪官繩之以法。
因此,每日都有不同怨靈找上朱標。
“你且回東宮,稍待片刻,你兄長自會歸來?!?/p>
張培元擺手,起身欲走。
朱棣雖想再問,猶豫良久,終嘆息一聲。
此人應知其中兇險,不愿深涉因果。
能言及此,已是極限。
再強留,也無結果,且對這等奇人,不宜以勢壓人。
只是,為何他說大哥不愿除掉怨靈?
莫非另有隱情?
這玉符真能抵陰氣之害?
朱棣思緒翻涌,決定先回東宮尋朱標。
“這小小玉符,當真有如此神效?”
他捏起玉符,頓感一股暖流自掌心蔓延,渾身舒泰。
尤其腰間,竟格外熨帖?
朱棣神色微妙,匆匆折返東宮。
方才那道士說,大哥身邊有臟東西相隨。
不怕歸不怕,誰愿與鬼魂打交道?
剛下馬車,他便瞥見一道熟悉身影,旁有幾名御醫(yī)隨行。
正是朱元璋,聞朱標身體不適,憂心之下帶醫(yī)而來。
“老四?你這是第二回跑東宮了吧?”
朱元璋轉頭,關切之色漸冷,“來了兩趟,卻不去奉天殿瞧瞧咱?”
朱棣腳步一僵,額角滲汗。
這位邊關殺敵無數(shù)的燕王,此刻竟有些腿軟。
對老朱的畏懼,自幼刻入骨髓。
幸好與姚師交談時,身邊只有兩個心腹。
可連他今日二訪東宮,老朱都一清二楚!
朱棣尚年輕,哪知那兩個心腹,皆是朱元璋安排的眼線。
更妙的是,兩人都以為對方是唯一內(nèi)應。
“父……父皇?!?/p>
朱棣擠出笑臉:“您不是政務繁忙,兒臣去了也沒見著,只好先來大哥這兒候著?!?/p>
“邊關打了幾場仗,管了些兵,就覺得自己翅膀硬了?”
朱元璋冷哼。
雖經(jīng)朱標勸說,他已對朱棣消了殺意。
但一想到奉天靖難之事,哪怕是迫不得已,哪怕朱允炆帝位不穩(wěn),那也是謀反!
雖未發(fā)生,老朱心頭仍堵得慌。
今日他忙于薛氏案,敲打幾位三品大臣,確未見朱棣。
可該不該打不重要,想不想打才關鍵。
老朱怒了,后果很嚴重。
“來人,拖下去,給燕王二十廷杖,長長記性!”
“是!”
蔣瓛無奈點頭,帶人上前。
“父皇,這……”
朱棣瞳孔一震。
堂堂燕王,就這么被按在板凳上。
“王爺,冒犯了!”
啪——
啪——
廷杖落下,脊背火辣辣作響。
朱棣吃痛之際,腦海忽閃過一句。
“近日有些坎坷,就在今日,或受皮肉之苦,傷自他人而來,不過無礙?!?/p>
他還曾笑言,天下無宵小敢傷他。
萬萬沒想到,宵小不敢,他爹老朱敢!
“那道士,真是神人!”
朱棣顧不上痛,低聲喃喃。
“停!”
朱元璋耳尖,抬手止住錦衣衛(wèi),俯視剛挨打的朱棣:“你剛說啥?道長?”
“是個年輕算命先生。”
朱棣背上痛得火燒,卻仍一臉恍然:“今日去秦淮河尋大哥,遇一年輕道士,布幡寫著‘仙人指路’?!?/p>
他未隱瞞,將遇張培元之事和盤托出。
“原來是張小道長,又被他算中了?!?/p>
朱元璋松口氣,隨即心疼道:“標兒為查薛氏案,竟把自己弄成這樣,唉,他心太善!”
“又?”
朱棣一愣。
未及細想,便被老朱拉起,直奔朱標房中。
片刻后,他見大哥臉色蒼白,臥于床榻。
黑眼圈深陷,唇無血色,病態(tài)盡顯。
老御醫(yī)李某閉目為朱標把脈,神色古怪。
“大哥!”
見此情景,朱棣驚呼,鐵漢眼眶泛濕。
“咱燕王回來了?!?/p>
朱標眼神一亮,卻聲若游絲。
“別吵,李御醫(yī)正瞧病,有話待會兒再說?!?/p>
朱元璋嘴硬,心卻因兄弟情深而稍軟。
朱棣方才提及,朱標因查案才如此憔悴。
錦衣衛(wèi)也回報,朱標白日曾去秦淮河花船。
見李御醫(yī)遲遲不語,朱元璋不耐:“標兒到底怎么了?每次都支支吾吾,快說!”
李御醫(yī)憋得臉紅,斟酌再三,小聲道:“太子非病,乃……陽精虧空,水虛不調(diào),需節(jié)制房事,色乃刮骨鋼刀……”
“說人話!”
“陛下,太子……腎虛了。”
朱元璋:“……”
朱棣:“???”
好好的煽情氣氛,怎就成了縱欲過度?
李御醫(yī)的話,讓房中三人啞然。
“你下去吧?!?/p>
朱元璋揮手,李御醫(yī)如獲大赦,溜得飛快。
察覺父皇眼神不對,朱標苦笑:“此事說來復雜,兒臣確為查案?!?/p>
他遂將近日查案之事道出。
短短三日,五位怨靈找上他,皆是薛氏害死的女子。
花船是貪官享樂與交易之地,藏污納垢。
那些女子接待權貴時,聽聞諸多秘辛。
如詹士府丞毒殺發(fā)妻,只因不允納妾,事后買通刑部偽造自殺。
又如刑部侍郎,助薛氏次子逃脫死罪,偽裝暴斃,實則淪為采花賊,為花船擄女。
此類罪行,僅是冰山一角。
甚至有朱標熟識的官員,乃至他的親信!
平日道貌岸然,背地里卻禽獸不如。
“這些畜生,都該千刀萬剮!”
朱元璋咬牙切齒。
出身貧寒的他,見識過元末亂象,權貴視民如草芥。
元朝之敗,皆因腐朽。
今日大明,竟隱隱有昨日元朝之影!
若民怨沸騰,大明百姓會否揭竿而起?
“竟有此事?”
朱棣震驚,忽悟為何張培元說大哥不愿除怨靈。
又一次應驗!
他目露殺氣:“依我看,抓起來全殺了!省得大哥被怨靈纏身!”
“解了她們心結,自會轉世。”
朱標搖頭否決:“四弟莫急,國有國法,無確鑿證據(jù)便誅朝中大員,恐引人心惶惶?!?/p>
“標兒,你何苦如此!”
朱元璋看著虛弱的朱標,嘆道:“父皇定會徹查,活人怎能與怨魂共處!”
朱標眼神堅定,緩緩道:“那些女子亦是可憐人,怨氣乃民心所生,兒臣身為太子,當承擔此責。”
“若視而不見,民怨終將引火燒身,大明江山恐傾覆!”
“請父皇允兒臣繼續(xù)追查!”
面對仁厚堅毅的朱標,朱元璋沉默。
他知朱標所言不虛。
若放任貪腐,民怨必指向朱氏。
可作為父親,他心疼至極。
良久,老朱瞇眼,似欣慰似感慨:“咱標兒,越發(fā)有帝王之姿了?!?/p>
若其他帝王如此說,或含敲打之意。
唯朱元璋,真心為此欣喜。
馬皇后曾偷偷讓朱標試穿龍袍,朱元璋見了只笑:“咱兒子穿龍袍,比咱還??!”
“對了,大哥。”
朱棣忽道:“今日遇一年輕道長,算無遺策,堪稱奇人?!?/p>
“他贈我一枚玉符,說能解你之困!”
此刻,他已將張培元視作不遜于姚廣孝的高人。
“年輕道長?”
朱標一怔:“四弟可否細說此人樣貌?”
朱棣取出玉符,描述道:“今日去秦淮河尋你,遇一年輕道士,素白道袍,持粗木拂塵,布幡寫‘仙人指路’?!?/p>
“是張小道長,又承他恩情了。”
朱標接過玉符,頓感暖流涌入四肢。
尤其腰間,舒爽無比!
面色立轉紅潤。
“張小道長?”
朱棣愕然:“大哥與他相識?”
“若無張培元小道長,你此次回京,怕是見不到我了?!?/p>
朱標輕描淡寫。
朱棣倒吸涼氣,姚師口中的高人,竟如此年輕?
他憶起姚廣孝的評價:“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此道友大無畏,遠非貧僧可比?!?/p>
這應是指心性。
不知張培元本事如何,與姚師相比?
朱棣對張培元好奇更濃。
見朱標氣色好轉,朱元璋松口氣:“這玉符果有奇效。”
隨即皺眉:“但僅靠玉符,非治本之法?!?/p>
怨靈不除,朱標仍有隱患。
除非早日破案,讓貪官伏法,亡魂得雪。
朱棣試探道:“既然張小道長神機妙算,何不請他助查此案?推算一番,案情自明?!?/p>
“好主意!”
朱元璋難得贊了朱棣一眼。
有張培元護著,朱標安全無虞,查案也更高效。
可他頭疼的是,張培元這世外之人,怕不易請動。
“標兒,明日你去問問小道長,愿否來東宮修行。”
“咱明日加派人手,盯緊朝中官員,一個都跑不掉!”
朱元璋對貪官零容忍,發(fā)現(xiàn)即殺。
這些腌臜之徒逍遙快活,卻讓朱標背負民怨!
若非案情牽連甚廣,他早按捺不住。
他在等,等真相大白。
讓大明上下知曉: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
老朱離開后,東宮內(nèi)只剩下朱標和朱棣兩兄弟。
朱棣留下來,是因為心中不安,畢竟每晚怨靈都會悄然來襲。
張小道長曾說,朱棣身上的殺伐之氣能震懾邪祟,留下總歸穩(wěn)妥些。
“四弟,時間過得真快,封地北塞的日子仿佛還在眼前?!?/p>
“你如今鎮(zhèn)守一方,已是獨當大面的燕王了。”
“若我有天不在了,四弟定能替我守住大明的萬里江山。”
朱標凝視朱棣,眼神柔和,語氣卻帶著一絲沉重。
他本以為自己早已命喪黃泉,再也見不到這個弟弟。
這些日子,他思緒萬千。
自己還能活多久?這個問題,他心中毫無答案。
所以,他才如此拼命追查薛氏一案。
既然命不久矣,那就多為大明江山做些實事,為百姓謀些福祉。
“長兄,別說這樣的話,你一定會好起來的!”
朱棣聲音低沉,語氣卻掩不住復雜。
他這話說得底氣不足。
姚師曾言,古往今來逆天改命者,皆是驚才絕艷之人,卻無一例外都以失敗告終。
張培元道長雖是奇人,但說實話……
兄長活下來的希望,渺茫得幾乎看不到。
若真有那一天,他該何去何從?
難道真如姚師所言,舉兵反叛嗎?
“人誰無死?不過是早晚罷了?!?/p>
“四弟,我已試過允炆,那孩子不適合擔大任?!?/p>
朱標搖搖頭,目光直視朱棣,“倒是你,性格像父皇,武略過人,決斷果敢,進退有度。若我大限將至……”
“我會勸父皇立你為儲君!”
這是朱標深思熟慮后的決定。
一邊是強推允炆上位,眼睜睜看著兄弟們陷入亂局,即便燕王不反,其他藩王也遲早會反,大明恐將陷入無盡戰(zhàn)亂。
另一邊,是張培元口中頗具氣魄的朱棣,繼承他志向的四弟。
他相信,父皇權衡再三后,也不會固執(zhí)于嫡長子繼位。
“這……”
朱棣瞳孔猛縮,震驚得久久無言。
他從未料到,長兄會說出這樣一番話,又為何會如此決斷?
驚愕、感動、疑惑,種種情緒在他心中交織。
吱呀——
門扉輕響,朱棣剛想開口,周圍燈火卻忽明忽暗。
空氣驟然變得潮濕陰冷。
冤魂來了,那個死去的女子怨靈又至。
“這次的寒意,怎么比以往更刺骨?”
朱標皺眉,察覺到一絲異樣。
“是怨靈來了?”
朱棣瞇起眼,身上威勢如猛虎出籠。
他雖感到寒意刺骨,卻不知這股陰冷從何而來。
只能冷冷盯著門口,蓄勢待發(fā)。
朱標眼中,門口浮現(xiàn)幾道模糊身影。
其中兩道與往常怨靈相似,受朱棣威勢影響,身形幾近潰散。
但有一道身影巋然不動。
她身披破爛白袍,沾染墨跡,海藻般的亂發(fā)披散,眼中透著猩紅寒光。
那股陰冷,似乎正是從她身上散發(fā)。
“四弟,別緊張。”
朱標早已習慣面對鬼魂,淡定自若。
懷中的元陽符散發(fā)暖意,讓他毫無不適。
他朝那幾道冤魂開口:“我已請來一位高人,助你們洗雪冤屈。明晚入夜,秦淮河畔等我。”
“有他在,案子定能水落石出,我會為你們討回公道!”
幾道冤魂微微顫動。
不知是畏懼燕王的殺氣,還是認同了朱標的話。
唯獨那道怨氣深重的身影不愿離去,似有不甘。
“哼?”
朱棣察覺異樣,雙眼微睜,沉聲喝道:“你們生前受屈,但這不是藐視皇權的理由!”
“生為大明子民,死為大明之魂,理應知進退!”
“再不離開,休怪本王無情!”
話音擲地,陰寒氣息如受驚的潮水般退去。
朱棣松了口氣,轉頭問:“那道怨靈走了?”
“走了,但總覺得……有些不對勁。”
朱標點頭,心中卻有一絲怪異揮之不去。
想了一會兒,他也理不清頭緒,索性暫且放下。
反正明日要去找張培元,答案自會揭曉。
秦淮河畔,小院內(nèi)。
“秀娘,快來拜謝張道長!”
李三休沐,手提禮品,敲開院門。
身旁跟著個二十出頭的女子,相貌樸實,一看便是老實人家的姑娘。
她好奇地打量著面前笑容溫和的年輕道長。
“這是我未過門的妻子,聽說咱倆的緣分是道長指點,特來感謝?!?/p>
上次李三聽從張培元建議,行善積德。
那天路過東市,見賊人搶了秀娘的錢袋,他想都沒想便追了上去。
憑錦衣衛(wèi)的身手,結局自然不必多說。
那錢袋里裝的是秀娘為父親抓藥的錢,她自是感激涕零。
英雄救美,李三身姿挺拔,雖不俊美卻也端正,又仗義疏財。
再加上錦衣衛(wèi)的身份,妥妥的鐵飯碗。
一來二去,兩人情愫暗生,今日準備定親。
“無需多禮,小事罷了?!?/p>
張培元起身迎接,邀他們坐下,笑道:“我剛掐指一算,你倆定能白頭偕老,百年好合。”
他略微推算了兩人的命格。
確實天作之合。
“多謝道長!”
李三憨笑,搓著手問:“我還有個問題,咳……我和秀娘……”
“他想問,咱倆啥時候能有個孩子。”
李三不好意思開口,秀娘卻大大方方說了出來。
“你倆八字都硬,子嗣之事需等幾年,但也不是無解?!?/p>
張培元微微一笑,取出玉符,指尖刻畫,邊劃邊說:“我再送你們一道求子安胎符,不僅能早得貴子,還保孩子健康成長?!?/p>
“此話當真?多謝道長!”
李三大喜,連忙拜謝。
秀娘卻有些好奇,又略帶懷疑。
錦衣衛(wèi)嘴嚴,哪怕對家人也守口如瓶,張培元與太子關系匪淺,李三自然不會多說。
她有所懷疑也正常。
“拿好?!?/p>
張培元畫完符篆,屈指一彈,玉符飛到秀娘面前。
她接過玉符,頓覺一股寧靜祥和之氣涌入身體,精氣神都好了不少。
安胎符需母親身體康健,這算是額外福利。
這下,她徹底信了,忙與李三一同行禮。
天色漸晚。
張培元忽地皺眉,抬手道:“李三,帶你夫人先走吧?!?/p>
“是?!?/p>
李三點頭,知道張培元身上秘密多,作為錦衣衛(wèi),他懂得少摻和為妙。
便拱手告辭,帶著秀娘離去。
兩人前腳剛走。
一輛馬車停在小院前。
走下來的,正是朱標和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