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舉人,在被定罪革除功名前,算半個官身,主審陸臨川的人必須是正經(jīng)堂官,也即刑部的尚書和左右兩位侍郎。
所以他必須弄清楚誰是能說真話的,誰是存心構陷的,誰又是可以周旋的。
知己知彼,方能在接下來的堂審中打翻身仗。
程硯舟聞言大笑:“哈哈哈,都這時候了你還有心思打聽這個?”
陸臨川正色道:“我沒有舞弊,我是清白的?!?/p>
“這話你要跟主審官說?!背坛幹燮擦似沧?。
陸臨川點頭:“正是如此,我才需要知道他們誰是嚴黨,誰是清流?!?/p>
程硯舟表情變得嚴肅起來:“有意思,你叫什么名字?”
“陸臨川,字懷遠。”
“哦~”程硯舟若有所思,“聽說過,那個四川才子……你倒是有些做官的頭腦?!?/p>
陸臨川誠懇道:“還請程大人賜教。”
程硯舟想了想:“刑部尚書是清流黨人,左右侍郎均為嚴黨……”
陸臨川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刑部高層并非鐵板一塊,便有從中斡旋的可能。
他正欲追問,牢房外突然傳來腳步聲。
“陸臨川,提審!”
兩個獄卒提著燈籠走來,粗魯?shù)卮蜷_牢門。
陸臨川站起,深吸一口氣。
機會來了。
那篇被指抄襲的《治河策》在他腦海中清晰浮現(xiàn)。
每一個論點、每一處考據(jù)都歷歷在目。
若能爭取到當堂對質(zhì),那就讓所有人都看看,到底誰才是真正的作者!
……
刑部大堂上,三位朱袍官員端坐,正是刑部尚書周世安、左侍郎趙汝成和右侍郎劉文煥。
一個清流、兩個嚴黨。
這三巨頭平時極少會面,今日好不容易湊齊,也互相不發(fā)一言,場面一度十分尷尬。
最近,清流與嚴黨除了會試之外,吵得最兇的是關于建州女真的問題。
當年太祖皇帝在關外設置建州、海西、野人三部,統(tǒng)轄女真,分而治之。
多年以來,他們一直是大虞藩臣。
但隨著中原國力日衰,這些女真部落不僅學會了中原的冶鐵農(nóng)耕之術,更逢明主統(tǒng)合各部,竟敢公然叫板朝廷。
五年前,建州女真首領吉爾哈池舉兵叛亂,遼東重鎮(zhèn)接連淪喪。
朝廷發(fā)大軍征剿,卻連戰(zhàn)連敗,元氣大傷。
這讓女真人氣焰更盛,年前又挑起薩爾滸之戰(zhàn)。
虞軍再敗,退守廣寧,顏面喪盡。
值此危局,建州女真竟上表請降,條件是割讓遼河以東之地,用以安置部眾。
明眼人均能看出,此舉明為歸順,實為蠶食之計。
嚴黨主張繼續(xù)發(fā)兵征討,聲稱要“犁庭掃穴”,維護朝廷尊嚴。
但他們的真實意圖卻是撈錢。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嚴黨把控兵部、工部,軍需轉(zhuǎn)運、城防營造,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能中飽私囊。
而清流的根基在江南。
一旦繼續(xù)用兵,江南賦稅必然加重,白白便宜嚴黨撈錢,不如應允女真所求。
皇帝雖傾向嚴黨主張,但清流阻力太大,一時難以決斷。
兩派為此勢同水火,會試風波的根本原因正在于此。
所以,周世安、趙汝成、劉文煥三人如今連表面功夫都懶得做了,一直繃著個臉。
“人犯到!”
衙役一聲厲喝,陸臨川被帶上大堂。
他一身正氣,不卑不亢,打量著堂上三位大人。
周世安嘴角噙著冷笑,顯然已認定他有罪。
事涉當朝首輔、清流領袖,又關系到會試操持,他不敢有一絲懈怠,只希望快些逼迫陸臨川認罪。
趙汝成、劉文煥兩人則面容冷峻,神色復雜。
大堂安靜了幾息。
周世安將兩份試卷“啪”地甩在公案上:“陸臨川,經(jīng)禮部貢院比對,你的《治河策》與杜明堂答卷字句雷同,實為抄襲!本官念你是讀書人,若此刻畫押認罪,可免去皮肉之苦!”
“威~武~”
堂下差役齊聲威喝,水火棍砸得青磚地面咚咚悶響。
陸臨川筆直站立,辯解道:“大人明鑒,學生寒窗十數(shù)載,萬不敢行此齷齪之事……若說字句雷同,為何不是杜公子抄我的文章?”
“放肆!”周世安氣得吹胡子瞪眼,“證據(jù)確鑿,你還敢狡辯?”
陸臨川冷笑,此人是清流黨人,巴不得他立刻認罪,自然要竭盡全力倒打一耙。
他不再白費口舌辯解,而是直接將目光投向兩位嚴黨侍郎,道:“此文確系學生嘔心之作,若大人不信,學生愿與杜公子當堂對質(zhì)?!?/p>
周世安當然不會順著他來:“對質(zhì)?你……”
沒想到端坐左側(cè)的趙汝成突然輕咳一聲:“周大人,按律,舉人功名未革之前,確有當堂陳情之權?!?/p>
他不等周世安反駁,立刻轉(zhuǎn)向陸臨川繼續(xù)說:“陸懷遠,你既提議對質(zhì),可要想清楚了。若證實誣告,罪加一等?!?/p>
這一來一回的拉扯,立刻讓陸臨川感受到事有可為。
只要能與清流黨人決裂,并幫助嚴黨拉他們下水,自己確實還有一線生機,立時心中大定。
他回應道:“學生明白,但求公道?!?/p>
周世安瞪了趙汝城一眼,雖早已料到此獠會壞事,但還是很憤怒。
他想了想:“既如此,那便準你所請?!?/p>
言罷,立刻就有差役離開去請杜明堂。
周世安看著這一幕,依舊成竹在胸。
從案發(fā)到現(xiàn)在已有兩日,杜明堂早就將這篇《治河策》背得滾瓜爛熟,遣詞、用典都研究得十分透徹,根本不怕對質(zhì)。
只要能他和陸臨川爭辯得不分伯仲,弄成一筆糊涂賬,便對清流極為有利,順勢將罪名落實也不是難事。
至于嚴黨那邊,讓渡一些利益就是了。
一切都可以談。
寒門舉子的死活,在各方都得到安撫的情況下,沒人會真的在意。
爭取到當堂對峙,陸臨川心中又踏實了幾分。
他自然料到杜明堂會仔細研究原身的文章,不過并不擔憂。
因為那篇《治河策》中,有一個致命陷阱!
除了原身,以及擁有原身記憶的自己,幾乎無人能看出來。
大堂之中陷入長久寂靜。
趙汝成、劉文煥偷偷交換了一個眼神,準備見機行事。